两天后,这天是周末。
报社终于把士兵突击这部小说正式连载了。
反响没有亮剑那么火爆,但也不差,也算是巩固了京华日报二线鸡头的地位。冯主编和刘总编也很欣慰,看来离自己升值之日不远了!
此时都军区文工团的一间办公室内,一名带有文艺气质的中年人拿着几份报纸,脑子里不知道在想着什么。
作为文工团副团长,沈卿云对小说,对音乐自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个叫程立国的作者他不陌生,从亮剑那部小说在军营里火爆后他就开始关注程立国。
作为军队的官员,他能量也是不小,也找人查过程立国其人。知道他的低细,在他看来,程立国就应该属于军队,特别是他们文工团。
程立国的父亲是在朝鲜战争中牺牲的,这是烈士家属,自然是军队召兵的选。如果能把程立国弄过来,那就好了,但这事不是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决定的,否则以后容易说不清。正好一会开会,顺便说说这事。
开会时,沈卿云说:我最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大家有没有兴趣听听?
众人有点不可置信,这是在开会,还有意思的事?你当是在听说书!
还是团长李和平开口说到:什么有意思的事,老沈你说来听听!
沈卿云:就是亮剑小说的那个作者程立国大家都知道吧?
众人表示知道,这能不知道吗,他们是军队,更是军队里搞文艺的,能不知道这部小说?
另一个副团长说:老沈,你说重点,程立国大家不太了解,可亮剑小说谁不知道?我看了这几天的报纸,那个作家又写了一部小说,叫士兵突击,说的是一个侦察兵的故事。
沈卿云:是这么回事,我今天要说的不是小说的事,咱们虽然是搞文艺的单位,但毕竟不是作家,和写作还是有区别的。我要说的就是这本士兵突击小说,里边有一歌,就一二三四一二三四那,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我看歌词写的朗朗上口,很适合作为军歌来传唱。
另一个副团长又开口了:那歌我看到过,但没注意,不清楚什么情况,会不会是作者为了剧情编的,还是有完整的曲谱。如果有曲谱,结合曲谱唱出来是什么效果。
沈卿云:我就是不清楚这点,所以才在会上提起这事,集思广益,大家都表下意见,是关注下这事呢,还是先看看。
这时团长李和平觉得沈卿云好像知道什么,就说到:老沈,你对程立国了解多少,你说说你的想法!
沈卿云:同志们,我关注程立国比较早,前段时间还找人查了查这个作者,大家猜怎么着?
众人看沈卿云还在卖关子,就纷纷不满,说到:老沈,你一向是直白人,就不要绕弯子了,直接说不就行了!
沈卿云:这个程立国我去年得到的消息是还没有成年,可能这段时间就满十八岁了。
众人:老沈,你没有开玩笑吧,士兵突击这还没连载完先不说,就说那亮剑,那规模宏大的战争小说,精彩的场景,是一个孩子能写出来的吗?
沈卿云:我刚开始得到消息也难以置信,以为里边有什么猫腻。何况,当时他不还有个润笔吗,我弄不清楚里边的状况,所以就没说这事,打算先等等再看,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可没想到,这才多久,这孩子又写出了一部小说,同样是军事小说,还是个高产作家。有一有二,我想这事应该靠谱,结果我还现小说里还有这么一军歌,那歌词我反复推敲过,很适合作为军歌给战士们唱,能提升士气!
这时,又一个同事:老沈的想法可以,那歌词确实不错,说着还拿起一份报纸读了起来。这歌目前只有歌词,但这算什么,咱们是做什么的?不就是搞文艺的,咱们团里还缺少能曲谱的人?可以先去问问作者,如果他没有曲谱,只是编的歌词,那我们就自己谱曲子。
沈卿云:我是有这个打算,但今天我要说的不止这方面,如果只是歌的事,我自己直接就去了,或者让下边的人去南锣鼓巷那边问问就是了,也不用在会上提出来,耽搁大家时间。
李和平:老沈,你还有别的想法?
沈卿云:我调查这孩子的背景,让我没想到的是,这孩子竟然还是烈士子女,父亲是在前些年对漂亮国的战争中牺牲的。
看来亮剑小说中关于那场战争的片段也不是随便写的。我就有想法,看能不能把程立国召到我们团里来,这样,以后我们团也有了一个作家。曲谱那事还不确定,但程立国填词能力肯定不差的,以后有好的曲谱了,让程立国来填词,这不物尽其用,如果他还会曲谱,那就更好了,我们团也多了个人才。
李和平这时没让别人先言,直接问到:那程立国目前是什么状况,参加工作了吗,在那个单位工作?这是人才的话,哪都舍不得放手,到时候和别人扯皮,那就不好了,如果不是人才,那来了也没用。
李团长的话一针见血,直指问题要害。
沈卿云:这点团长放心,程立国目前还没有参加工作,他母亲是红星轧钢厂的车间工人,去年去世了,程立国可能再过段时间就要去轧钢厂接他母亲的班,做个工人。
这点没事,他能接他母亲的班,那就也能接他父亲的班。他父亲是军人,还是烈士,我们让他来咱们团,也算是参军!这不违反规定,也不算是和轧钢厂抢人,那边也说不了什么!
只是这事毕竟不是我一个人说的算,我直接去做了,虽然也是为部队举才,但毕竟影响不好,所以才在会上提出来,看看大家的意见!
李和平:那老沈,你就先去看看,见见这个程立国,考察考察他,如果真是个人才,就把他带到咱们团里来。程立国情况属实的话,打他注意的人肯定不少,咱们要在别人没反应过来之前先行动。
最后还是李团长一锤定音,给事情下了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