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丽的贾府中,一幕幕往事正缓缓展开。那日的午后,微风习习,贾母坐在她的藤椅上,享受着午后的宁静。她的眼神落在那些在庭院中嬉戏的小演员们身上,其中两个特别引起了她的注意。那两个小孩,一个扮成小旦,一个扮成小丑,年仅八九岁,却技艺非凡,使得周围的人都被他们的表演所吸引。
贾母见状,命人将这两个小孩带进来。她细细打量,越觉得他们可爱,不禁问道:“你们两个多大了?”那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众人听后都叹息不已,为这两个小孩的才华和过早的进入演艺圈而感慨。贾母心生怜悯,便令人拿出些肉果给他俩,又另赏了钱。
凤姐却笑道:“这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瞧不出来。”此言一出,宝钗心内已明白,却只是点头并不多说。宝玉也点了点头儿,却不敢说出口。湘云却接过了话茬:“我知道,是像林姐姐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狠狠瞅了一眼。众人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像他!”
众人散去之后,夜晚降临。湘云便命翠缕把衣包收拾了。翠缕不解道:“明早就走,现在还收拾什么?难道不怕别人的脸色吗?”湘云却道:“我明早就走!还在这里做什么?看人家的脸子!”
宝玉听了忙近前说道:“好妹妹,你错怪了我。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别人分明知道不肯说出来,也皆因怕他恼。谁知你不放头就说出来了他岂不恼呢?我怕你得罪了人,所以才使眼色,你这会子恼了,我岂不辜负了我?要是别人那怕他得罪了人与我何干呢?”
湘云听后摔手道:“你那花言巧语别望着我说!我原不及你林妹妹!别人拿他取笑儿都使得,我说了就有不是。我本也不配和他说话,他是主子姑娘我是奴才丫头么!”
宝玉急的说道:“我倒是为你为出不是来了。我要有坏心立刻化成灰,教万人拿脚踹!”
湘云道:“大正月里少信着嘴胡说这些没要紧的歪话。你要说,你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别叫我啐你!”说着进了贾母里间屋里气忿忿的躺着去了。
怡红院的繁花凋零,宝玉独自游荡在潇湘馆的青石板上。他,贾宝玉,贾府的嫡孙,一直以来都是众星捧月般的存在,但此刻,他的心情却沉郁起来。刚刚,他和湘云的言语交锋,让他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心痛。
他无助地走进了潇湘馆,却看见黛玉紧闭的门,如同对他的心扉的冷漠拒绝。他默默地站在窗外,轻声呼唤:“好妹妹,好妹妹!”他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却无人应答。黛玉的冷漠让他感到深深的失落。
紫鹃,黛玉的丫鬟,了解宝玉的心事。她想劝解,却又知道无法解开这个结。宝玉默默地站在那里,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和悲伤。他的心在痛苦地挣扎,他不知道他做错了什么,不知道黛玉为什么要这样对他。
黛玉在房内听到了宝玉的声音,她没有闭门,却也没有开门。她知道宝玉就在外面,但她不确定自己是否愿意让他进来。她心中的矛盾让她感到疲惫。
宝玉终于忍不住了,他推门而入,问道:“凡事都有个缘故,说出来人也不委屈。好好的就恼,到底为什么起呢?”他的声音坚定,他的眼神直接。他想知道黛玉为什么会这样对他。
黛玉冷笑一声,她的声音像冰冷的刀片:“问我呢!我也不知为什么。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儿!”宝玉愣住了,他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明明没有这样想,没有这样做过。但他知道黛玉的敏感和自尊是不能被触碰的。
他试图解释:“我并没有比你,也并没有笑你,为什么恼我呢?”但黛玉的愤怒并没有平息。她开始指责宝玉和湘云的关系,她认为宝玉和湘云玩在一起就是看不起她,就是对她的性子的挑衅。她的话语像刀子一样刺入宝玉的心中。
宝玉感到被误解了,他想要辩解,但他知道现在不是时候。现在最重要的是平息黛玉的愤怒。于是他选择了沉默,转身离开了潇湘馆。他的背影在月光下显得孤独而决绝。
黛玉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她心中的怒火瞬间熄灭。她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她知道自己有点过分了,但她不确定自己是否愿意承认这一点。她心中的矛盾让她感到疲惫。
时间在沉默中流逝。黛玉独自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月光如水。她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她对宝玉的感情是深沉而矛盾的。她爱他,但又怕他。她想和他在一起,但又怕自己的敏感和自尊被伤害。她的心中充满了困惑和疑虑。
而此刻的宝玉则在自己的房间里默默沉思。他的心中充满了痛苦和疑惑。他不知道他和黛玉的关系会走向何方。他只知道他们的矛盾让他感到痛苦。他想念黛玉的笑声和她的温柔,但他也知道他们的关系需要时间来修复。他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怡红院里大家感到气氛不对,但不敢问他,这时,袭人试图缓解气氛,她笑着说:“今儿听了戏,又勾出几天戏来。宝姑娘一定要还席的。”但宝玉却冷淡地回答:“他还不还,与我什么相干!”袭人又笑着说:“这是怎么说呢?好好儿的,大正月里,娘儿们姐儿们都喜喜欢欢的,你又怎么这个样儿了?”
宝玉依旧冷淡地说:“他们娘儿们姐儿们,喜欢不喜欢,也与我无干!”袭人不敢再说话,宝玉则陷入了深思。
宝玉细想这一句意味,不禁大哭起来,翻身站起来,至案边,提笔立占一偈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写完后,他虽然自我感觉良好,但又怕别人看了不解,于是又填一只《寄生草》写在偈后。他又念了一遍,自觉心中无有挂碍,便上床睡了。
黛玉见宝玉果断而去,她假以寻袭人为由,来观察动静。袭人告诉黛玉:“他已经睡了。”黛玉听了,就欲回去。袭人笑道:“姑娘,请站着。有一个字帖儿,瞧瞧写的是什么话。”便将宝玉方才所写的拿给黛玉看。黛玉看了,知道是宝玉为一时感忿而作,不觉又可笑又可叹,便向袭人道:“作的是个玩意儿,无甚关系的。”说毕,便拿了回房去。
次日,宝钗、湘云与黛玉一同欣赏。宝钗吟诵着那词,道: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看完了,又看那偈语,笑道:“这是我的不是了,我昨儿一支曲子把他这个话惹出来。这些道书机锋,最能移性的,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存了这个念头,岂不是从我这支曲子起的呢?我成了个罪魁了!”说着,便将那纸撕了个粉碎,递给丫头们,叫快烧了。
黛玉笑道:“不该撕了。等我问他。你们跟我来,包管叫他收了这个痴心。”三人说着,过来见了宝玉。黛玉先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
湘云与宝钗笑道:“这样愚钝,还参禅呢!”湘云也拍手笑道:“宝哥哥可输了!”黛玉又道:“你道‘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来,还未尽善。我还续两句云:‘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宏忍在黄梅,他便充作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诸僧各出一偈。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给了他。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
黛玉笑道:“他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了。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什么禅呢!”
宝玉自觉有所觉悟,不想突然被黛玉一问,顿时哑口无言;宝钗则比出语录来:“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看不见的,他们所能的。”宝玉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领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于是便笑着说:“谁又参禅?不过是一时的玩笑话罢了。”
宝玉微笑着,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他感觉自己仿佛已经越了世俗的束缚,与天地合一。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自由飞翔的大鹏鸟,展翅高飞,俯瞰着这个广阔的世界。
宝钗看着他,心中也感到一丝欣慰。她知道宝玉有着一颗善良而敏感的心,能够感知到这个世界的痛苦和美好。她相信,只要宝玉坚持自己的信念,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黛玉看着他们,心中也感到一丝温暖。她知道他们之间的感情是真实的,不需要任何言语来表达。他们的心灵已经相互沟通,彼此理解。
四人继续前行,仿佛已经融入了这片山水之中。他们的脚步轻盈而坚定,仿佛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条道路虽然曲折蜿蜒,但只要他们一直向前走,就一定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