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柳暗花明》
“触摸变触电才知可以不睡眠
借柳暗找花明何不向前”
——林夕作词,王菀之演唱
周一小院开编辑会,老刘宣布了一个令我们颇为沮丧的消息:风周刊要改成双周刊了!
老刘说,鉴于目前传统媒体整体在走下坡路,纸媒更是江河日下,不少兄弟媒体都停刊了,我们虽然还一直在维系着,销量却是越来越差,广告投入也越来越难了,但整个运营成本却日渐提高,上层既不想放弃这本杂志,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再三权衡,决定将周刊改成双周刊,至少减少一些成本的压力。
“相比兄弟杂志纷纷散伙走人,这个结局已经算是很令人欣慰了……”老刘苦笑着对我们说,我们虽都觉得无奈,但,也确实也都还有几分庆幸……
庆幸二字,说起来轻松,但说罢摆在每个人的心头上,掂量出来的重量就各不相同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便开始6续有同事找老刘提出辞职,毕竟周刊变成双周刊,直接结果就是大家的工作量减少了一半,相应的,收入也随之就大幅缩减了,这样的局面,也不是谁都有能力完全承受的,老刘也表示理解,谁想走都可以,大家好聚好散,谁也不勉强谁。
决定要走的同事,老刘也组织了一个欢送局,买卖不成仁义在,小院里进进出出也不少人了,但很少有因为离开而断了感情的,这是小院的魅力所在,“也是老刘的魅力所在”,欢送局上,我明确表态:“我是从风周创刊就进来的,我的人生也是从进入风周才算真正走上正轨的,老刘算是我的引路恩师,我觉得我今天如果还算有点成绩,在业内有点影响,那都是得益于老刘的指导和影响,况且,你们也知道,我是那种不到火烧眉毛不到穷途末路,都是得过且过的性子,我想,只要风周没关门,老刘没赶我走,我就还会陪着他一起战斗吧。”
私下里,我跟阳说,不走还是因为,我真心还还挺喜欢、也挺享受记者这个工作的,这是我人生几十年来,感觉干的最得心应手,最有积极性也容易产生满足感的一项工作,我不想放弃。
阳说他理解我,至于他自己:“我跟你的情况还不大一样,毕竟你单身一人,你又真爱这行,但这行对我来说就是一份工作,我毕竟还有家要养,我还想要个孩子,如果周刊一直这个趋势走下去,我估计我也是难以再维持下去了,好在现在我们还可以有一些别的收入了,我再看看吧,暂时应该也不会走,毕竟记者这个身份对于我们目前正在干的事情来讲,还真是蛮有帮助的。目前工作量少了也好,正好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接活了,话说最近要找我们合作的人还不少呢。”
阳于是跟我说起,上次那个电影音乐宣传的案子做的不错,老板很是满意,就跟阳说,后面他们的案子都准备跟我们合作了,也有其他公司因此跟风而来的。“目前同时在谈的就有两个案子,我先前还想着,你最近又忙着周刊的事又是各种评委评审的,上次那个案子你都没功夫时间参与,这次我更怕是弄不过来,而且,现在的案子宣传需求跟过去又不一样了,从前就是你设计好宣传方向,拟出思路和内容要点,然后准备好文稿,图片和视频等物料,我来联系好媒体帮忙出来就好,但现在进入了自媒体及视觉阅读时代,过去文字为主的宣传已经跟不上时代需求了,需要更多视觉物料的策划、制作和设计,好多东西我都玩不转,但好在有玲,她现在已经干的很上手了,而且她还找了他们学校的一些同学来帮忙,新媒体时代的东西,还是这帮孩子玩得转,有他们来助力,我也就有信心多了!”
我说:“那挺好的,就放心地交给他们干吧。”
我这边,刚好也遇到另外一个新的合作。
有一天,因为采访而熟络起来的著名民歌手闫青约我见面,想拜托我一件事,说她有个表妹,跟她一样是学民歌的,刚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原本是可以进一些院团的,“但是,你也知道,现在国家相关政策调整了,唱民歌的,尤其在院团唱民歌的,哪还有什么出头的机会?小姑娘唱的不错,人也漂亮,就有心想转流行,我认识的那些个老家伙们,跟他们一聊这事儿就又聊回去了,你认识那么多新锐的年轻的制作人,看能不能介绍几个认识一下,看看她有没有这个可能,一块儿合作出张专辑什么的?你放心,只要有这个转的可能,预算我们都是有的,我们不差钱的。”
我当然知道她们是不差钱的,可这个行业却也不是有钱就一定能成事儿的,尤其音乐行业现在越来越不景气,多少大牌歌手的专辑都卖不动了,一个唱民歌的还想靠出流行专辑出头,这真的也是有点不敢想。但我也不好直接泼人家冷水,就答应先见见再说,于是也约了几个年轻的制作人朋友,一块儿组了个k局,也是想现场感受一下这个妹妹的演唱水平和特点,若真是可造之材,那能帮的就一定还是要帮的。结果一见面,我们都被妹妹的漂亮惊艳住了,活脱脱一个古装大片里走出来的典雅美人,妹妹一开口,很扎实的民歌底子,但让她换几流行的来唱吧,就明显有点转不过来,怎么唱就都还是挂着民歌味儿。这行的人都知道,要改变一个人的演唱习惯那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非要转流行,而且还要出专辑,短期内肯定难度很大。
但我们又都觉得,这样的人才,就这么放弃了,也实在有些太可惜了。那我们还能帮她做些什么呢?
我就在想,如果按照常规的思路硬给她出一张流行的专辑,也不是不可以,但大概率是费力不讨好,很有可能就石沉大海打了水漂,妹妹的名字叫辛艺,要想尽快帮她实现转型的目标,还只能想点有新意的招。于是我跟闫青说:姐,你容我想想。
而所谓灵感的火花,大多数时候生想是想不出来的,多数都是靠无意之间擦枪走火这么撞出来的。我正说把这事儿先放一放,然后没几天就在闫青家里遇到一个意想不到的人——那天是闫青生日,辛艺也来了,席间有个姐姐,风姿绰约的,看着好生面熟,闫青一介绍,竟然是小时候家喻户晓的童星瑛子!瑛子中学还没念完就跟家人一起去了日本,之后跟一个来日本留学的戏剧导演结了婚,然后就在日本定居了,一直在做一些戏剧教育和中日文化交流的事情。离国别乡几十年,瑛子这几年渐渐有了想要落叶归根的想法,也开始注意到国内的小剧场文化还蛮风生水起的,尤其是音乐剧市场颇有点方兴未艾的意思,如果回来能专门干这个也算得是得心应手,机缘巧合她也正好拿下了日本一个著名音乐剧《舞到明天》的改编版权,就想着说可以把它汉化后引进到中国,这次回来,就是来谈这件事情的。对于戏剧和音乐剧嘛,我觉得我还是比较了解的,难免就饶有兴趣地跟瑛子探问更多的细节,譬如剧本内容,风格特点什么的,瑛子说,这算是一个时尚歌舞剧了,就是讲三个学表演的女孩,共同去参加一个歌舞剧的试镜,然后揭开各自面临的人生悲喜剧,“风格肯定就是要走时尚流行音乐的路子,俊男美女,可能还想借鉴一下偶像女团的方式,毕竟是三个女孩子为主的戏,现在本子已经在进行翻译和汉化调整,这次回来,就是想找一个靠谱的班底一起合作,这不就来找闫青帮忙了嘛。”我又问瑛子演员什么的定下了没,瑛子说演员,投资什么的都还没定,也都是这次回国的主要目的。
听到这里,我一下子把目光转向辛艺:“你对音乐剧有兴趣么?”辛艺一愣,说:“兴趣当然是有的,以前在学校时也算是演过歌剧的,怎么,你的意思是让我来演瑛子姐这个音乐剧么?”
“倒也不一定就是演瑛子姐这个剧,我也是突然就想到,你不是想要转型吗,与其花钱花力气去出一张不知道有没有人听的流行专辑,不如试试演一个音乐剧,你现在的问题就是唱歌舞台腔太重,那么借着音乐剧的外壳,唱一些流行的内容,或许会是一个更容易的过渡,二是目前音乐剧热潮刚刚兴起,已经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此时一场高质量的音乐剧表演肯定比一张专辑更容易受人关注,三来,音乐剧中的人物形象也更容易突出你的个人形象优势,将来宣传起来点也会更多,同时,剧里面我们再找一些有影响的人物来参与,有他们的烘托帮带,你的宣传也肯定会更好做啊。”
辛艺果然一点就通,马上就问瑛子姐:“姐,那您看我适合您这个剧吗?”闫青也趁机把辛艺的事情简单给瑛子介绍了一下,瑛子听完也是相当兴奋:“对啊,罗老师说的对,你与其把钱投在一张专辑上,不如投在我们这个剧上,你长这么漂亮,本身就是学唱歌表演的,我们一起来合作,肯定双赢!”
就这样,两人一拍即合,准备联手来搞这个音乐剧,同时邀请闫青担任艺术总监,而我,则被邀请担任总策划。
好啊,我就喜欢干些没干过又觉得有可能干好的事情,那就一起试试呗。
这个策划就跟先前的宣传推广策划又颇为不同了。先前我们做的那些宣传推广,无论是凌晞任可这样的艺人还是《深宫》这样的电视剧,都是基于一个已然成立的艺人或者完成的作品,我们去挖掘他们的亮点卖点,然后向大众广而告之推波助澜,都属于后期工作,但这一次就要从无中生有,想着怎么让一个项目从萌牙到组建再到成熟落地,是从初期就要开始想思维,要思考的方方面面就更多了,挑战无疑也更大。
譬如我们先要讨论的,就是人员班底的问题,瑛子在跟辛艺的更多接触中,越来越喜欢这个女孩,觉得她非常适合剧中三个女孩当中的一个,再加上辛艺也决定将她原本打算用来做专辑的2oo万全投到这个音乐剧上面来,那么,人家就不仅仅只是主演,而且还是投资人了。但是,我们又必须承认,辛艺在这个行业是完完全全的新人,凭她的名气是扛不起一整个剧的关注度的,这个行业毕竟是以人为本的,我们必须得有几个真正有关注度的热门演员加盟才行。那找谁呢?然后我就注意到,《舞林争霸》总决赛刚刚结束,其中人气最高的肖威,他的老师恰好是我舞蹈界的一个好朋友,于是我赶紧找到这位朋友让他帮我探探口风愿不愿来演这个剧的男一号,没想到肖威也一直有演舞台剧的梦想,马上答应来试试。闫青也通过她的关系,说动了两位著名艺术家来扮演剧中的父亲和考官两个重要角色,这个班子也就算是能立得起来了。
还有剧本内容。我拿到瑛子丈夫最终翻译完的剧本,立即就从中现若干问题,譬如,原作中三个女孩当中的青子是一个私生活比较混乱的姑娘,剧中有一个桥段,是试戏之前她现自己怀孕了,但却想不起来是跟自己的哪个男朋友怀上的,编剧可能是看了国内著名的综艺《爸爸去哪儿了》,还特别在这里加了一段群戏《爸爸在哪儿》,青子在一群男演员中挨个问“你是他的爸爸吗?”并高唱“爸爸在哪儿呢,我记不得啦”“爸爸在哪儿呢,我上哪儿去找他”。瑛子其时还很得意于这个桥段的设计,然后我就给了她当头一棒:“这个桥段在日本演行,可在国内绝对不可能通过的,你这是公然宣扬滥交啊,这是完全不符合中国国情和道德标准的,审批肯定过不了的!要这么演了我们可能会被骂死的!”
在宣传思路上,我也不打算走传统舞台剧宣传的路子。传统的舞台剧宣传大多都是照本宣科,比较保守的套路,主要也只服务于专门的戏剧观众,但现在的舞台剧项目越来越往时尚娱乐消费生活方向偏移,我们这个剧就更是这样,无论从剧本本身到主创演团队都无法与传统的专业舞台剧抗衡,那要让它活起来,就只能另辟蹊径了。于是我就想试试当下电影宣传的路子。我们先跟主创一起,提炼出这个剧的几大核心主题,现,这个剧的核心先还是在讨论当代青年男女的感情选择观问题,有的人炙手可热,左右逢源,有的人孤注一掷,痴心错付,几个男女主人公都是在选择的困局中最终做出了自己应有的决定;另一个亮点则是三个闺蜜友情的分分合合也颇有看点,于是我就想到,我们能不能先跳出这个剧本身,把这个剧中要讨论的无论是恋情还是友情方面的情感问题,与当下9o后男女正面临的感情困局结合起来,先做一轮社会性话题的探讨,让我们这个剧先拥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和社会热度?
那天的讨论会从上午十点一直开到下午四点,中间也顾不上午餐,有人帮我们点了外卖,外卖到了我一看,原来是热狗,“热狗”这个词在跟里一念,我突然就蹦出了一串词来:热狗——狼狗——小狼狗,现在两性关系中最热的一个词,不就是“小狼狗”么?我们找来的主演肖威就是标准的小狼狗类型;而这个热狗的形状,一下子又让我想起了刚才大家讨论到的“左右逢源”这个词,两片面包紧紧包裹着中间的红色香肠,它不也正好对应了当下备受热议的一种情感关系——一个热门小狼狗,身边总是如众星捧月,要不要选择他,或者要不要成为他的选择,这都可能成为当下年轻人情感态度的一种折射,“那不如我们就来推出一个‘热狗男’的概念吧,用一系列形象海报加情感金句标语,把肖威先打造成一个‘热狗男’,从他的狼狗式身材,他的情感传闻为引子,来几轮宣传炒作,率先引一轮恋爱中要不要找这种热狗男的讨论,把大家对他的关注挑起来,然后再引向对我们这个剧的关注?”
这个点子一出,大家都觉得新鲜可行,说要不就先这么试试?于是我又请eddy来担任造型指导,为肖威辛艺等剧中主要演员拍摄了一组以当代都市男女情感关系困境为主题的时尚大片,靓丽热辣,再配上“身大物勃,热辣凶猛他是你爱情里的小狼狗,也是你身边的热烈炸弹热狗男来袭,小心被咬”这样的海报,足够刺激眼球,以强化我们这个剧的“颜值”和时尚属性,吸引时尚消费人群;同时也让肖威率先编了一段融合街舞与当代舞的“热狗舞”,拍成视频短片全网推,强调这个剧的专业舞蹈性,以吸引专业观众;除此之外,我还请任可特别帮我录唱了这个剧的主题歌,结合该剧的排练片段,演员资料一起制作了一个特别的mV,率先上线各大平台为该剧做预热……
一切就这样史无前例又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新鲜的尝试总是令人兴奋,我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除了风周正常的采访工作和睡觉时间,几乎都跟剧组的人泡在一起,跟瑛子她们讨论剧本和编导的创意想法;跟阳他们安排各种媒体宣传活动,跟辛艺肖威她们沟通表演上的问题以及宣传上的需求,跟导演去盯排练的进度等等,以便随时安排调整我们的宣推要点和战略。好在这些尝试也都在媒体那边得到了不错的回应,一方面很多媒体记者本身就是老朋友,一看是我在搞的项目,多少都会给些面子,二来,他们说我们这个音乐剧的做法还真是比较少见,思路特别又不乏味,“应该会蛮有看头的!”肖威和任可的粉丝们爱屋及乌,也在很大程度上帮我们带动了许多热度,这无疑也令整个剧组都很受鼓舞,有时去盯彩排,连群舞演员都有来跟我说:“老师,我好多朋友都后悔当时没进这个组呢,原以为就是个小项目,没想到宣传力度这么大,这么受关注呢!”
闫青也很兴奋,虽说她只是个挂名艺术总监,没必要成天往剧组跑的,但或是因为这是她亲表妹辛艺的项目,又或者她也被整个剧组这种欣欣向荣的势头所感染,于是也隔三岔五地就跟我们泡在剧组,给演员一些唱法指导,跟我们讨论宣传的点子,私下里,她还特别跟我说:“罗老师,你也帮我多留意留意这帮群舞演员,他们大多都是从民院,北舞,现音的学生们当中找来的,最小的据说才18岁,条件都挺不错的,你也帮忙看看,这里面有没有特别有潜力的人,回头咱签下来,自己做呗!”
我说好啊好啊,那就利用这段时间,咱们好好观察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