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没有书籍,没有更专业的音乐资料,也没有学习音乐的器材和可以交流感想的人。
可以理解那种孤独。
而我却一直生活在一种随意满足各种喜好的日子里。
白天在学校里上课,晚上在自己的卧室里挑灯夜读。
我买到了很多的书,大多都是学术类型的。
每一本的售价相当于一个工人一天的生活费。
而我一次就要买个三十几本。
这些东西我都会在两个月时间里看完。
而后去寻找相关的实验器材,完成书籍中所讲述的物理实验或者生物实验。
为此我的房子里有一个专门用于实验的屋子,而隔壁有一个收藏实验材料的屋子。
一般孩子觉得稀奇的磁铁,或者他们从不愿意看到的显微镜。
以及同学们特别眼馋的太空望远镜都在这里摆放着。
高中的三年对我来说就是这样,无疑变得多姿多彩。
白天的课程,晚上的半专业观察,我觉自己竟然和课本中的那些大人物们走到了一起。
思想的逻辑有时候可以高度重合。
这或许不是同学们能理解的,因为他们很少有机会亲身体验,学者探究的过程。
于是高中结束了。
大学成绩就要到来的时候,我回到了那个景区。
我的朋友也从函授课程里结束了三年的生活。
他的学历当时可能比我多出来那么一点。
具体的我记不清了,总之在学业努力上,他确实是比我下了更多的功夫。
据说为了弄明白一些英语单词的音,他需要去寻找一些英语歌词里面的相关片段。
那可真是难为他了。
而大学学历,我们就这样子取得了。
而他的手机就这样子到来了。
后来很长时间我们都没有再联系。
是不知道对方在哪里,也或许是已经没了共同的语言。
他对于音乐,对于声音依然特别敏感。
而我对于物理学,对于生物学也是一如既往地坚持。
最后去了研究所里工作。
而他可能是去了某个学校当音乐老师。
再后来是前一段时间,当我们又一次见面的时候是在他的家里。
那里很整洁,完全不像是我们想象的那种音乐家的家里。
但是我也没有看到他购买更多的书籍。或者说是音乐的器材,甚至于盗版光碟都没有看到。
对于国外的歌,他所知道的也已经不是多少。
他说没有那么多的钱,全部的资源都得用于生活。
我想或许可以理解,但是确实挺为那个我曾经认为的天才而难过。
他确实很厉害。
至少是小学一年级就可以第一个认识了全部的音乐节拍,而且自己一个人写出了一只用易拉罐就可以敲出来的动听曲子。
但是走到今天似乎就只剩下空乏的热爱,而没有了生长的环境。
当他对于音乐的需求最敏感的时候没有收获养料,在需要爆创意的时候只有空乏无味,到了工作的时候只有走向生活。
这过程里,我看到他那个老爸似乎就是这样期待的。
到了长大只需要工作。
没有艺术家的浪漫,只有成年人的责任。
而我,或许应该庆幸,自己一路走来,有那么多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