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我们出关以后,需要将袁隗打造成陛下的死忠。
并且要到处宣传袁隗为救陛下而死之事,将此事坐实。”
“此举有助于陛下接手袁隗门生的势力,又可以让袁绍袁术投鼠忌器。
在他二人做大之前,不会对陛下产生任何威胁。”
“若是袁绍袁术想对陛下出手,就会破坏掉袁家忠臣的名声。
大义仍在大汉,若二人对陛下动手,则忠于汉室之人便会与其离心离德。”
待李儒解释了为何要杀袁隗之后,便将未来的计划缓缓道出。
。。。。。。
听完李儒的3个规划路线,刘辩也开始分析其中好坏。
第一条发展路线是南下荆州。
这样做能够巧妙地避开与北方强敌董卓等人的正面交锋。
同时,由于荆州牧刘表刚刚上任,对荆州的掌控力度有限。
即使他对刘辩心怀不轨,但在大义的压制下,也无法与刘辩对抗。
待他完全掌控了荆州后,便可以借助荆州作为跳板,逐步收回扬州和交州的控制权。
趁着北方诸侯混战之机养精蓄锐,发展壮大自已的势力。
然而,这条发展路线也存在一些弊端。
刘辩一旦离开权力核心的北方地带,便会慢慢丧失影响力。
刘协的帝位会更被北方诸侯认可。
等到刘辩完成南方的整顿,他皇帝之位带来的便利会大打折扣,北伐的难度也会加大。
。。。。。。
第二条发展路线是先夺取中原的兖州、豫州。
并以此作为根据地,逐步向青州、徐州等地扩张势力范围,最终掌控整个中原地区。
也就是标准的曹老板发展战略。
这样一来,相当于直接在洛阳外竖起大旗,正面与董卓对抗。
这个方案的优势在于,可以吸引那些心系汉室的英雄豪杰前来投靠。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
比如所处之地是四战之地,且无险可依。
皇帝有两个,即使刘协是董卓所立,但依然是已经被昭告天下的皇帝。
若有诸侯接受董卓的册封,不认可刘辩的正统地位。
那么他们就能以讨伐叛逆为名头,直接对刘辩发动进攻,那时刘辩将陷入被围攻的困境之中。
想象一下,曹老板刚在兖州站稳脚步。
然后就迎来董卓从西面攻来;陶谦从东方攻来;袁绍从北方攻来;刘表从南方攻来。。。。。。
这种十面埋伏的局势,想想就不寒而栗!
。。。。。。
第三条发展路线乃是北上冀州,以冀州作为根基。
冀州连接着幽州,幽州牧刘虞本就是汉室宗亲。
对于他这个先帝所立的皇帝认可度,自然要比叛逆之臣董卓所立的刘协更高一些。
位于幽州北部的乌桓部落,无论是刘虞还是公孙瓒都能够妥善处理,无需担心北方的威胁。
冀州本身又是富饶之地,而袁隗的门生故吏也大都聚集在河北地区。
如此一来,正好可以借住“忠臣袁隗”的名号。
那些门生故吏因袁隗‘恩情’,自然不会投向杀害袁隗的董卓政权。
同时接受刘辩还能获得忠君的美名,自然会积极配合刘辩。
一想到君主需要借助臣子的威名,这种倒反天罡的事情,刘辩也只感觉哭笑不得。
不过,扎根冀州也存在一些弊端。
摆在眼前的就是袁绍问题,毕竟渤海也是属于冀州的范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