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等下要去哪里啊?”
“你跟着我后面走就是了,我们现在去河边的码头那里乘船过河。”
爷爷说,从下车的车站到港运站码头有差不多三公里的路程,走路要半个小时这样。
下车后,爷爷就把他身上的行李又恢复成担子的原样。
把行李物品放在担子两端用肩膀挑着,他一直都是习惯这样做。
杨辰则背着他读书时用的那个旧挎包。
挎包里装有换洗的衣服,今晚得空的话,就抓紧时间把这些衣裤漂洗一下。
两人走在通往港运站的道路上。
这里的街道比起杨辰那里的县城要大上好几倍。
街上的楼房和低矮的民居也多,呈现出一种小都市般的热闹景象。
怎么说,人家这里也是人口大县,可以用人口稠密来形容。
要不然,爷爷他们祖上那几代人,也不会从这里迁移到桐乡玛村的老家那里去居住了。
农耕年代,人口稠密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毕竟,人均土地面积有限。那么,种植出来的食物总量不会增加。
人口多了,同样面积的土地就会不堪重负,人均得到的粮食自然就会少了。
都说,“树挪死,人挪活”。
没错,这是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大智慧和处世警言。
这里的街道很宽敞,他们走的这条路应该是这个县城的主干道。
现在是傍晚时分,也到快到了下班时间。
这时,路上骑自行车的人也多了起来。
人行道上的人,有的提着装有肉类和蔬菜的篮子往家里走。
提着空篮子的人,他们脚步匆匆地快步行走着。看样子,应该是奔着菜市场而去的。要是去得晚了,唯恐只剩下一些老菜皮了……
到达港运站后,杨辰才知道,爷爷是带着他要乘坐渡船过到河对面的。
现在,渡船还在河的对面,没有开过来。
这是一艘车渡船,也就是汽车和人一起搭乘的平面大铁船。
大铁船的动力,是靠它旁边的一艘装有发动机的拖船来推动的。
大铁船是不能掉头的,它完全靠这艘拖头更换船头来完改变航向。
渡船的运作管理,也是有它的一套规定的。那就是,车辆先开上船停好后,乘客才能上船去。
轮到下船时,则是乘客先上岸,然后,才到车辆开上码头。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乘客的安全。
();() 无论什么时候,安全生产总是摆在第一位的。
上船时,也有讲究。渡船的中间是停汽车的,过渡的人,则站在渡船的两边。
渡船要等到车辆和人都上去后,渡船才向着河对岸开去。
杨辰跟着爷爷上船后,爷爷从身上掏出了五毛钱交给售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