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内部也不是没想过弄死鲁儒,然而只要儒家存在,原教旨主义就不会消失。
而且不仅是在儒家,墨家法家乃至医家都有这种现象。
硬要说百家里谁不会原教旨主义所绑架,那便只有小说家吧!
毕竟只要xp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的。
李三瞧着刘瑞头疼的模样,也是躬身等了会儿,待刘瑞的表情缓和后才轻声说道:“家上,阳陵的场地已经弄得差不多了,您看要不要过去一瞧。”
“去吧!正好散散心。”省得他想鲁儒的事。
阳陵距离中心城区有三四十里(2公里),但是考虑到清道和准备工作,刘瑞还是报了远行,省得没法在宫门落锁前回来,和刘启一样被廷尉公开处刑。
虽然阳陵仅仅动工了四年,但是考虑到皇陵的动员之大,负责的官员之多,以及之后要迁徙上百户富贵人家来此,所以在刘瑞到时,这里已有县的规模,甚至出现了酒肆和商业区。
刘瑞没记错的话,阳陵建成后一度成为距离关中最近的商业县,看来刘启的徙陵政策是以富商为主。而从正史的进程来看,阳陵的居住者应该是关东和江淮一带的富商。毕竟他们在七王之乱里不可能没出钱,所以等七王一败,关中的大帽子一扣,他们就得乖乖搬家。
“见过太子殿下。”主持科举的虽是张欧,但是负责场地建设的却是刘瑞的老熟人汲卫。当然,考虑到汲卫有两个儿子,一个外孙准备下场,所以为了避嫌,主考场是由大匠负责,他只负责考场周围的歇脚之地。
是的,你没看错。
贴心的刘瑞连寒门子弟的落脚之处都想好了。虽然这些落脚的驿站仅为父爵不过簪袅的学生开放,但是这一消息在关中传开时,不少学生,尤其是以贫困生居多的儒生还是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高呼太子仁德,同时对鲁儒得鄙夷之情愈演愈烈。
md,你说太子不知礼,可是一个为学生考虑到如此境地的太子是不知礼的人吗?分明就是你上赶着去打太子的脸,当着黔的面让太子下不了台才会倒打一耙地污蔑太子。
真是丢尽儒家的脸。
好在太子不计较,否则光是落井下石的人都够儒家喝一壶的了,哪还会像现在这样保持面上的平静。
刘瑞在少府属官的带领下参观了主考场和考生落脚的地方,以及在科举结束前考官暂住的地方。
为着这场从未有过的考试,汉家的那群抠脚博士们也振奋起来,决定借此扬名立万,青史留名。
而对那群已经辞官的前任博士而言,瞧着那群不如自己的人能在天下学子前露脸,甚至作为第一场科举的改卷官而青史留名无疑是嫉妒的要死,同时也让汉家博士的含金量直线上升。
第93章
秦汉时的博士一直都是非常尴尬的存在,工资仅有四百秩,平日除了研究经学,还得接受奉常的安排,给达官显贵们讲课或是像不干政的大学士那样替皇帝查询旧制的来源。总之就是钱少事多没兼职,除了一些混日子的书呆外,凡是想从政或是开山立派的人都不会在博士的位子上呆的太久,这也导致汉家的博士越来越水官方根本立不住尊贤的人设。
直到刘瑞借太子宫的选拔搞出这么一遭,某些对政治十分敏感的人便意识到这是一场改革,会对将来的官员选拔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
深远到还未开考,皇帝便将这种模式命名为科举,并且还在阳陵附近建了一系列的相关工程,引得各派还未来得及多多惋惜已经失去的博士之位便被戚里和长安八里的动作吸引了目光。
“轵侯近日带着幼子去了趟宣室殿。”
“窦太后设宴招待了轵侯和南皮侯,说是一家人要相互扶持。”
“馆陶长公主也频频孝敬两宫太后,据说还给宣室殿送了美人。”
“不仅是薄窦两家,就连程家,石家,还有贾家都行动起来,往椒房殿跑得更勤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戚里的人比咱们更懂这个道理。”
袁盎作为两朝皇帝的九卿,又是窦太后的座上宾,自然能在长安八里的黄金区里盘下一处不错的宅子。
不过碍于天子脚下多权臣,袁盎的宅邸肯定比不上偏远地区的土财主,只能招待清流贵客:“太子已经选好参与科举出题,阅卷的博士,一共十人,并且还请北平侯世子过来出任主考官。”
“北平侯世子?”公羊派的人吃惊道:“难道不是博士仆射(博士之)出任主考官吗?”
别看儒家内部对放弃博士一职后悔的要死,但是考虑到儒家的受众基础在那儿,加上五经虽然以《道德经》为,但是在其余四经的深耕上却无人能出儒生左右。
这也是儒家后悔归后悔,但却完全不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