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备看了眼画像,故作轻蔑地道:“冯树就带了你们这点人出来?”
俘虏道:“当然不是。冯道长带了两百人出发。到了常山国后,他让我们十人一队散出去,到各处道路关隘处追踪刘贼。我们……我们是见差事辛苦,所以顺路出来找人‘借’点钱粮的……”
说到最后,俘虏们也知道自己不占理,越说越小声了。
所谓“借”钱粮,不过是“抢劫”的别称罢了。
阿备也懂了这些太平道弟子的心思:我们没胆子追杀刘贼,但是借着追杀刘贼的名义打家劫舍的胆子还是有的,而且很大!
【作者有话说】
注1:没查到历史上高诱的表字,“公拒”是作者编的,连起来就是“拒绝诱惑”。
小剧场:
赵云骑着白马拿着银枪,满脸不开心:我都准备好了,你为什么不让我出场?
作者:关二和张三都还没出场呢,你个赵四怎么能先出场?以后还怎么论资排辈啊?
刘备就是刘贼,刘贼就是刘备
原本,阿备还想着留那两个俘虏一命,让老村长和村民们带着去县城交公领赏。但在听到两个俘虏的真实身份,和来赵家村打劫的原由之后,一种强烈的愤怒便牢牢地笼罩了他的心。
草菅人命、杀良冒功——如此无德无义之人,有什么资格再继续活在世上?!
阿备环顾四周,见其他人也同样露出了愤怒的神情。他和众人互相用眼神沟通了一番后,阿备手起刀落,结果了这两人罪恶的生命。
打扫了战场之后,阿备等人收获了一批衣甲兵器。这些东西带在身上目标太大,容易引来注目,并不适合阿备等人现在低调躲藏的状态。但同时这些东西还挺有价值,直接这样扔了甚为可惜。
几番思量之下,阿备带着衣甲兵器找到了老村长:“这批东西我们不打算带走,你们如果愿意出五成市价的话,我就把这批东西折价卖给你们。”
阿备等人与贼人们的战斗,早就惊动了村里的人。不少村民都点着火把,聚集在老村长家外。他们听到阿备的这番话,都有些心动。
毕竟什么危险都不用冒、什么力气都不用出,就只是费点时间把东西运到县城里卖,就可以平白地多得好几千钱,换谁不心动呢?
老村长和村里几个主事的老人商量后,也都答应了,开始号召村里人拿出自家的财物。可惜这个村子实在又小又偏又穷,全村人把值钱的东西都拿出来了,而已不过凑了十几匹粗麻布、两匹缣和两三千五铢钱,比起阿备出的五折价都差出了好远。
“这……府君……您看……”就这么点钱财,老村长自己见了都觉得寒酸,非常不好意思再向刘备开口了。但他对于那些衣甲兵器又是那样地渴望,浑浊的眼珠不住地往上面瞧。
刘德然等人虽然对赵家村有好感,也赞同刘备五折卖出衣甲兵器顺便帮村民们一把的想法。但现在村民们能拿出的钱实在有些太少了,如果真的交易成功了,反而容易让人把他们都当成冤大头。
所谓“升米恩,斗米仇”。很多时候,祸事就潜伏在一次失败的善行中。
孔子有教无类,但依然要收十块腊肉当学费,就是这么个道理。
阿备明白村民们的渴望,也明白刘德然等人的顾虑。他思索了片刻后,决定道:“昔年冯谖为孟尝君市义,备不才,今日便也效仿先贤一回。若各位村民愿意为备广传仁义之名,备愿意将这些衣甲兵器全部送给你们。”
战国年间,孟尝君的门客冯谖为孟尝君到薛地去收债,却把借据全部付之一炬,为孟尝君购买了“仁义”。孟尝君因此生气。后来孟尝君遭到排挤,只能回到封邑薛地。结果百姓们扶老携幼走出百里来迎接孟尝君,孟尝君由此得到了安稳的立身之地。直到这时,孟尝君才明白冯谖当初“市义”的英明,不住地夸赞冯谖。
此时,阿备效仿孟尝君市义,既可以不留祸根地帮助到村民们,又可以初步打出在民间的声望,还可以解决掉这批衣甲兵器带来的麻烦,实在是一箭三雕。
刘德然、孙乾等人立刻明白了刘备的意思,都在十分赞同。同时,他们又不住地在心中赞叹刘备的急智,明明这个典故自己曾经也学过,但怎么事到临头却偏偏想不到呢?
老村长不懂什么“孟尝君”、“市义”,但他听懂了刘备愿意直接送出衣甲兵器,让他们多赚一些钱,当即笑逐颜开:“谢府君!我赵家村的村民们必将时刻铭记府君的恩德,并将府君的仁义之举传颂到太行山脉的每一个角落!”
其他村民们也都欢呼起来,不住地称赞刘备的德行。
在一片喜悦的气氛中,阿备扶起了老村长,又专门嘱咐道:“以后再提起今夜的事情,你们只说是备将衣甲兵器卖给你们,切不可说是备带人在赵家村里斩杀的贼寇。如此,才可免于灾祸临门。”
老村长没想到阿备居然为村民们设想得如此周到仔细,心中顿时愈发感动,连连应诺。
第二天一早,阿备等人骑马上路,刚走出村口,就被三四个青年汉子给拦住了去路。
阿备等人下意识地握紧了腰间的宝剑,等马蹄停下看清了那几个青年的面貌后,这才放松下来。
“你们这是要干什么?”面对着那些拦马的赵家村村们,阿备问道。
领头的青年冲着刘备恭敬一拜,道:“我们几人深感府君仁义,愿作为义从追随府君!”
这几个青年都是二十岁上下,正是年轻力壮、敢闯敢拼的年纪。阿备这次远去玄菟郡上任,人生地不熟的,外有胡族侵害、内有大族掣肘,如果能多带一些自己的心腹人马当然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