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慕容云海的春风得意,九渊帝国这边可谓是愁云惨淡。
离大宁最近的大皇子,直接被大宁帝国威胁的放弃了北伐西征的策略,开始重兵防御大宁帝国。
大皇子本来策反了四十万边军,在各路势力里如日中天。
结果先是董卓阳奉阴违,图谋不轨。
然后就是赵武叛乱,带走了足足十五万精锐大军啊!
还丢了得手没多久的北河省,导致他单单靠一个北江省养活着将近三十万大军。
所以,大皇子选择攻打北川省和北河省,一方面缓解粮草问题,另一方面便是想要拓展生存空间。
但是这行动刚刚进行了不到一半,便被大宁帝国的二十万大军给拖了后腿。
他刚刚拿下北川省两个府,大宁帝国的二十万大军便夺下他将近半个府的地盘。
要不是大宁帝国内部再次出现了问题,现在北江省的局势并不会有多么妙。
北江省并不富饶,而且大宁帝国和九渊帝国的关系并不和睦,所以并没有进行通商。
北江省更是由于地处边疆的原因,它的农业也不是很达。
九渊帝国边军的补给更是大多数都是来自北原省、北川省以及北河省三个省份。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大皇子迫切攻占北河省的原因,北原省由于被八皇子的势力霸占,大皇子一时间难以攻破,所以把目光放在了北河省上。
毕竟从面积来看,北河省幅员辽阔,足有两个北川省那么大。
而且北河省靠近北疆省,北疆省盛产战马牛羊,如果夺下那里,大皇子的骑兵部队就有了稳定的来源。
可惜事与愿违,由于北河省过于重要的原因,他对那里的驻守将领很难产生足够的信任。
再加上他本人生性多疑,很担心他手下的将领也像他一样背叛。
所以赵武那事生的时候,他第一反应就是怀疑赵武是否叛国。
贾似道充分利用了这一心理成功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北河省,还策反了足足十五万精锐大军。
大皇子还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损兵折将,还被其他势力所耻笑。
由于大皇子的这一举动,也使得他麾下的将领对他貌合神离起来,已经面和心不和。
处于多方面压力下的大皇子,迫于无奈动了对北川省和北河省的征伐。
可惜天意弄人,大宁帝国此时的偷袭,让他所有的努力化作泡影。
他恨透了徐天华的不讲信用,但又无能为力。
外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内不能平息诸将心中怒火。
董卓反而趁机拉拢了不少将领,已经隐隐有取代他的趋势。
可能董卓还在顾及他的皇室血脉,以及目前内忧外患的情形,所以并没有立刻动兵变。
大皇子由此处于一个微妙的平衡之中,而以他的智慧,所想到的破局之策,无非带兵征战。
他一方面派遣董卓领兵十五万抵挡大宁帝国来犯,另一方面,自己率领十五万大军攻打北河省。
一方面,北河省的不少守军都是原来从他这里哗变过去的,打他们双方或许能有所留手。
另一方面,大宁帝国那边的压力要大一些,再加上如果双方战事都比较顺利的话,他不仅可以收复北河省重塑威望,还能极大的消磨掉董卓的实力。
可谓是一举两得。
当然,那是最理想的状态。
前提是董卓能对付的了那二十万大宁帝国的精锐士兵,听说统兵将领是一个叫韩信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将。
想来以董卓的能力,击败他并不是什么难事。
那么重心又回到了北河省,赵武这个人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是却只擅长防守。
一旦能激怒他,让他率领大军在野外进行决战,大皇子则胜券在握。
但是现在赵武庄缩头乌龟,就是坚守不出,让他十分恼火。
他已经派人屡次挑衅城门,甚至辱骂了赵武的祖宗十八代。而就算这样,赵武还是坚守不出,让他十分气愤,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地步。
董卓那边战事进展的比较顺利,已经收复了两座城池。
看来韩信真的像传说中那样平平无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将,徐天华完全是为了染指镇北军的军权才把他捧上来的。
大皇子,现在已经有些后悔了,早知道他就统兵去与那个叫韩信的小将对战了。
说不定现在已经歼灭他二十万大军了春风得意了,还能趁势再夺下大宁帝国北方几座城池。
借机勒索一波大宁帝国获得支援,进而扫荡九渊帝国,气吞天下。
可惜了,路是他自己选的,哪怕是跪着也要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