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和“里”产生不一的,是因为有人为的不对称、差异性认知在其中;即觉得树木的叶片同树干不同,但对于“自然”的变化而言,其都是一样的;
毕竟存在即合理,其大概要解释的恐怕便就是自然,而种种事物之间又似乎都存在着各自的差异性,但其实大体上都一样,因为所有一切都是自然的自性在运作而已。
在这里,我的理解,也只能作为提供给大家的一份参考。至于关于“负、反”等词,其每个人划分事物的方式和规则都是不一样的,择其善者而从之,一定要从多个方面去进行了解才是。即从自然的角度,从人道上、人为的角度,从自然与人之间关系、从逐渐能够萌生出自觉(天人合一)的理念角度去理解等等。
那么,又什么才是抱阳或者说抱一呢,其便,本就可以解释它为相对于外表,而内在不断变动、变化着的那股看似由表象所去拥护着的能量、或者说气息本质,就是抱阳。
那么什么是“气”,在这里,因为所要叙述的侧重点并不在“气”,而更倾向于下文;所以,不严谨地说,就是事物遵照各自的规律,所要运行、变化而去的自性方向,哪怕这个自性是杯子,也有它自己的气在其中;古代的“气”是有“米”的,可见是具有能量的;或也有描述为“炁”,可见是与“无”有关的。
冲气以为和;
冲即中,这里不准确的说,即看上去就好像是具有两股力量融合起来一样,但实质上却还是一种状态,即事物本质的那一种变化状态;因为这时的我们,还是处在“将所有一切正在同时进行着的变化”定义为“阳”的设定中;所以,即使是再怎么变化也都是“自然”的;
而接着,万物负阴而抱阳,但是,为什么又会是有这样的一种“负阴、抱阳”理解方式呢?
不去掺杂人为的误解在其中,而就只是让对象面对对象,让对象去和对象比较,做参考;区别于当代主流的“主体”面对“客体”的人为思维,而就只是让“客体”面对“客体”,单纯的就事论事,这便是做研究时所要用到的学问。
其用夫子的话讲,就是“自宾”,而用现代的话语去讲,就是一种极为严谨的科学格物态度。
即让客体面对客体,让对象面对对象,完完全全的就事论事。把“我”,从要去讨论的事物对象当中脱离出来,在“无我”中,在不加以人为臆想的干扰中,用事实说话,现事物更加内在的本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地步。
在以前,恐怕其是一种极为不可思议的科学思想,而在现在,在不完全理解、或只想要以人为角度去解释的情况下,则很可能,是觉得要人们以宾客自居(这没有错),或是更难以想象其到底是想要去描述什么。
因为,其“自宾”也是“自”,但是说到底还是区别于自以为是,因为其只是在想要描述一种状态时,而进行概念化的一个词组。
而事实上,怕是其“自然”本质的思想,早已同他老人家彻底融为一体,想要就事论事那便就事论事,想要告诉你人为该怎么去做,那便告诉你人为该怎么去做。
所以,其“空、无”在这里,暂且可以解释成,不是让我们不要起心动念,而是要作为思考问题时的出点,即让自己处在一种自宾的状态中思考处理问题。
当然,这里你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觉得我的说法不大准确,这都无关紧要,毕竟越来越多科学的道理就摆在那里,而这份掌握事物规律“自宾”的理念,也都会慢慢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存生活中。
即,知不知道这些词语或许并不特别重要,因为你会已经现科学家们所去从事的研究,就是一种在“自宾”状态下所进行的研究。
了不了解“自宾”这个词,理不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或是换上一种言语、语言、甚至机器代码等的方式去概括,或不概括,其最终所展示出的实际效果都是一样的。
因为在生活中,我们都会慢慢学会这种处世方式。
而其,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成为某一领域中的行家、成为对于某一项、某一业务特别熟悉的专业性人才,其便是就是长期处于让事物对待事物的那种状态中,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这种“自宾或空”的状态,久而久之,自然就相当熟悉自己身边的许多业务,懂得自己所处圈子里的事物将会如何展,懂得规则是如何,懂得如何利用规则去处理规则,而不再是让更多的“自我为是”从中捣乱。
适应了所处环境中的那种频率或是讲能量场,达到了与自然、客观处理事务方式、规律性的步调统一,得心应手,其大概就是“天人合一”其中之一层次。
而其不敢为天下先,则先便是世人所理解的不敢为天下先,其次便是自宾,即真正掌握事物展的规律,去结合自身的情况,顺应或运用规律等等。
而这也便是我们这群小白为什么会区别于他们的原因,因为先便是所处的环境不同,想要进去到不同的圈子或能量场中,自身的条件不足或是思维方式不适应,跟不上节奏,所以便需要适应,不能冒失、任由自己来。
如此,在一系列的情况说明中,我们便就大致现了两种视角。
第一种,即从已有的自性、自然的角度出,而不再会有任何结论性的东西;而就只是在现实的“自然”之中;
第二种,即,不断进行事物之间的相互类比参照,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对性,或过程性等等一系列结论性的东西;
而其中,这所有的一切都无关于我们人站在什么角度;因为这都是可以选择的。
而就好像,我们站在“左”边的角度看“右”,或站在“右”的角度看“左”;站在前面的角度看后边,站在后边的角度看前方;或站在“有”的角度看“无(空)”,或站在二元立场上的“空、无”角度看“有”;
但真正的“左和右、上和下、前和后、有和无”等等相对而言的定义,对于自然而言,都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其自然,便就只会遵循它的那种“自性”规律去运作,就好像我们往往会按照我们自己的“性情”去处理事物。
其人为的“性情”我们大概可以从他处理事物的方式上观察得出;然而,其自然“变化的自性”究竟又要如何现;
讲到这里,我想,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关于左右这种问题,其到底是左边先出现的,还是右边先出现的,还是哪一方面先出现的;对于这点,我想我们大致从来都没有进行深入了解过,因为其这些便就是从小就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如果哪位小朋友谁连这些都分不清,那可就真的是太笨了;
然而,果真如此吗,我们懂得了一切定义,却不知道这其中的一切定义,最先提出来的到底是谁,而就一直只是作为调侃般地去默认使用,难道一直都没有疑惑过吗,还是已经把这片不断定义、判断规则的温场当做了常态化的习惯、当做了合理、情理之中;
所以,向来如此,便对吗?
而就好像我们长在春风里,却不懂得春风为何而来,草木为何生……其就好像即使我们是获得了特别多名可名般的财富与聪明才智,却不过很可能是一直被“别人等一切的现实事物”牵着鼻子在走;所以一定是要以现实为出点。
其左右一定是同时出现的;
在这里,太多的对立或对立统一,我们就不去详细举例,而就只是做研究性思考,即找出一个研究的对象,不断的选定另一个角度作为参考,去所推出去的,便是那个相对近似但又貌似不同的事物新的类比划分。
但是,刨去这些“名”可“名”的道理;其本质的世界究竟是什么,自然到底是什么;
即事物在不加以任何“名”可“名”人为规定下也是可以进行本质变化的;就好像地球没了我们还是一样会转;事物没了我们的定义,而它们的“自性”依旧,还是会按照自己的状态去生、去变化。
“名”可“名”,非“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