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笑着对手下说:“这个刘邦很识时务嘛,烧掉栈道,这样也省去很多麻烦。”
汉王赏赐给张良黄金百镒,珍珠两斗;张良把全都献给了项伯。
汉王因此也命张良再赠送厚礼给项伯,让项伯尽力代他请求项羽将汉中全部给刘邦,项羽答应了这一请求。
《资治通鉴》记载:汉王赐张良金百镒,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尽请汉中地,项王许之。
汉王刘邦非常愤怒,想攻打项羽。
周勃、灌婴、樊哙也都劝他打,萧何劝谏他说:“在汉中当王虽然不好,但不是比死还好些吗?”
汉王说:“何至于死呀?”
萧何说:“如今您部众不如项羽,百战百败,既是不死又能怎么样!能够屈从于一人之下而展于万乘大国之上的,有商汤王和周武王。我希望您在汉中做王,教养百姓,吸引人才,拢用巴、蜀,再平定三秦之地,天下可以谋划夺取了。”
汉王说:“可以!”
于是就去到他的封国,任用萧何为丞相(《资治通鉴》)。
范增为项羽的霸业费尽心思,鞠躬尽瘁,加上日夜操劳,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看在眼里,虞姬加以照顾,却被他拒绝,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虞姬的帮忙,项羽同意见刘邦,并答应刘邦等人去遥远的巴蜀南郑,放走了他们。
后来,项羽派雍齿接走刘邦子女,由于儿女都在项羽手里,刘邦恨极了雍齿的背信弃义。
刘邦军队中逃兵的数量渐渐多了起来,大家不想一辈子留在巴蜀,留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军中士气低落,连刘邦同志自己也想放弃。
但是,吕雉坚信有机会翻身,既然在项羽面前跪求留在巴蜀,就决不放弃,大家被她感染,自信心爆棚,思想意识也都积极起来。
张良为刘邦送行的时候,教导刘邦要等待机会东山再起,并且答应会为他做三件事:一是诱导项羽迁都彭城,以减其在关中实力,二是组织贵族反项羽,三是为他找出天下兵马大元帅。
刘邦等人到了巴蜀后,现栈道被烧,大家又惊又怒,吕雉认为是范增奸计,萧何拷问放火犯人,原来是张良派人来烧栈道的,萧何即会意张良这样做,是为令项羽心安。
于是,认同了张良洞悉先机。
刘邦等人历经千辛万苦,几经波折,终于到达了巴蜀的南郑。
公元前2o3年,刘邦下令:凡军士在战争中不幸死亡的,官吏要为他们用衣被棺木殓尸,并转送回死者家中。
此令一施行,四面八方的人都心甘情愿地来归附汉王了。
汉王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四方归心焉(《资治通鉴》汉纪二)。
此时的范增,身体健康状况日益严重,为了让亚父的身体健康有所好转,项羽要他回乡养病,但他处处忧心项羽,为项羽的千秋大业呕心沥血。
“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资治通鉴》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好明白,就是说一个人早上还是普通的农田村夫,晚上却能登上宫殿,成为天子的臣子。
人的身份和地位可以生巨大的变化,鼓励人们要奋图强,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人生的飞跃。
它描绘了一个人从底层社会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成功,从而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的过程。
如果你升官财,或者是挣了大钱,当上大官,或者是在外地功成名就了,是一个了不得的,有影响力的人物,那么你就应该荣归故里,去造福乡亲。
如果你在财了之后,不去想念着造福你的家乡,不去想念着故乡的亲人,不回家乡炫耀一下,不让自己的老家人因为你而荣华富贵,那么就像穿着一件非常漂亮、引人注目的衣服在夜晚行走。
那你的所作所为,家乡人是看不见的。
在项羽的部队里,有一个叫韩信的普通士兵,扬言项羽将迁都家乡彭城,范增听说后,当即重罚韩信,打3o军棍,打得韩信口吐鲜血!
在落后的管理下,下属的智商比上司还高,肯定不是好现象,这样会激化管理矛盾,威胁到上司的生存,同时也会阻碍企业和社会的展。
要解决这种现象,还得从问题的本身去寻找方案。
因为管理的常识告诉我们,有时候,答案就在问题里。
因为这件事,韩信也恨透了范增。
张良无意中听到韩信的时局分析,认为他是良材,夜晚上门求见。
飞鸟择良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侍!
韩信在张良的赏识下,答应了去巴蜀南郑投效刘邦。
分别时,张良给韩信一封亲笔介绍信,让他到了南郑后,转交给刘邦。
并告知他入巴蜀的唯一陈仓小路,并预先替他准备好出咸阳的所有关卡文件,通行证。
韩信跪谢,感激张良的赏识。
韩信离开项家军后,范增派人四处追杀他,韩信在生死关头之际,幸亏得到陈平的相救。
原来,陈平爱惜韩信的才华,深信日后他必成大器,才放他一条生路。
范增知道了陈平故意放走韩信,怒不可遏,重罚他,军法3o军棍!
陈平怀恨在心。
韩信按张良的指示,由陈仓小道进入巴蜀,途中惊险重重,当时,遇上一名好心人引路,得到正确路线后,但韩信为求自己的行踪保密,不惜杀人灭口,韩信内疚,誓照顾其家人。
韩信终于抵达了南郑,到招贤馆见到了萧何,他想以真材实学,凭本事,让刘邦重用他,于是隐瞒了张良的引荐和介绍信。
萧何对韩信的用兵之法,排兵布阵,军事思想惊叹不已,立即向刘邦举荐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