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禁不住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
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没有叹息。
他惟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虞美人的命运和前途。
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美人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
虞美人在旁听了,泣不成声。
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
项羽抚尸大哭一声,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然后遂即跨上战马,杀出重围。
到了乌江边无处可逃,便将爱马乌骓赐予乌江亭长,然后原路返回于汉军交战,项羽怒斩汉军数百人!
杀的汉军连连惨叫,然后自刎于江边,这年项羽才31岁。
刘邦后来以礼埋葬了虞美人。后来,在虞姬血染的地方就长出了一种罕见的艳美花草,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多情又柔骨侠肠的虞姬,就把这种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
楚汉之战,项羽困于垓下,兵孤粮尽,夜闻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他在饮酒中,对着虞姬唱起悲壮的《垓下歌》,虞姬为楚霸王起舞,含泪唱:“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八千楚军被迫投降刘邦,没有一人像虞姬那样的坚贞。
刘邦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
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
能够知人善任,注意虚心纳谏,充分挥部下的才能,积极整合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击杀西楚霸王项羽,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
即位于定陶汜水之阳,后来定都长安,建立西汉。
6续消灭臧荼、韩王信、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
建章立制,休养生息,励精图治。
兵员归家,豁免徭役,重农抑商,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秩序。
安抚人民生活,奠定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开放边境关市,积极缓和汉匈关系。
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乱的时候,伤重不起。
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毛主席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项羽的死,对于刘邦来说是一件大喜的事情,也是一件大忧的事情。
大喜的是,终于消灭了自己的最大的敌人,结束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可以安心地统一天下建立自己的王朝。
大忧的是,不得不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置项羽的家族和部下,这些人是否会对他的统治造成威胁,是否会对他的声望造成影响。
不得不说,刘邦在创业时期虽然是一个小人,但在处理这个问题上体现了统治者的智慧和胆识,他没有把项氏家族视为威胁,而是善于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和才能,为自己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邦如何处理项氏家族的问题
第一就是招揽项羽的部下,任用项羽的亲信。
刘邦得到项羽的部下后,没有对他们进行清洗,而是进行优待,让他们保留原来的职位和待遇,甚至加封爵位和赏赐了财物。
这一举动也是为了拉拢项羽的部下,让他们成为自己的臣子,为自己效力。
比如拉拢英布、彭越等人。若是强行对这些人镇压,无疑会造成更大的叛乱。
第二就是分化项羽的支持者,刘邦在消灭项羽后并没有完全统一天下,一些诸侯国没有归顺他,如赵国、齐国、燕国等。
这些诸侯国都曾是项羽的同盟,内心多少都对刘邦有所不满,随时有可能再次起兵反抗。
刘邦为防止这种情况生,就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对这些诸侯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手段,也的确收到了不错的结果,最起码汉初的江山虽然乱,但也在掌控之内。
最后,再来看看刘邦是如何处理项氏后人的,他没有采取灭族的手段,但是他的做法却比灭族还无情。
得知项羽的死讯刘邦欣喜若狂,立即前往他的故乡鲁地,手持人头来威胁百姓投降,叔父项且只得带领全族人投降。
对于项羽,刘邦非常尊敬将其厚葬,还封其子为鲁王。
不过,刘邦表面上以鲁公之礼厚葬项羽于谷城,实际上这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封其子项婴为鲁王,还让他继承封地和部下,这一举动虽然看似仁厚,实际上也是为了控制项氏的势力。
如何来说呢?
兔子逼急也会咬人,温水煮青蛙则能让项羽的势力成为他自己的傀儡,所以说刘邦的行为是为了安抚项氏的支持者,让他们不再反抗。
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项羽的同姓宗亲都被刘邦赐姓为刘,虽然没有杀了这些人,但等同于消除了项羽的族谱。
与此同时,刘邦还规定若是项氏族人想要入朝为官,必须称呼项羽为“项藉”,这种称呼有侮辱先人的意思。
简而言之,刘邦利用这种方式来分化项家后人的团结性,毕竟一个不尊敬祖先的家族又能流传多久呢!
可以说,刘邦在处理项羽后人的问题上,虽然没有剥夺他们的权力和财富,也没有剥夺尊严和自由,但却消灭了项氏后人的忠义和气节,成为了他的奴隶和傀儡。
这种处理方式残酷和狡诈,也反映了刘邦的权谋和手段,不费一兵一卒便解决这一个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