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修佛道武功,難點不在於經脈穴位的衝突,而是核心思想的不同。
佛門追求的是來世,道門追求的是長生,一個修的是下輩子,一個修的是這輩子,衝突自然不可避免。
江湖中能夠佛道兼修的,無不是武道通玄的大宗師,放眼歷史長河,也是光華璀璨的人物。
鑽研五絕神功的十數位高人雖然很厲害,卻也差了很大一段距離。
佛道武學,說是武學,實際上是教派思想的延伸,倘若思想衝突,一個不小心便會走火入魔。
輕者渾身癱瘓,重者精神失常,癲狂暴躁,最終精力耗盡衰竭而死。
虛若無道:「如果直接修行佛道兩家的心法,自然會產生衝突,但這門神功取了巧,玄門練氣,佛門煉體,並不直接相融,衝突自然小了許多。」
「小了許多,不是沒有。」
「所以還需要另外一樣東西。」
「什麼?」
「你難道沒有發現麼?這裡只有那十幾位高手的秘籍,沒有歐陽亭的。
你能想到的問題,難道歐陽亭沒有想到?既然他能想到這個問題,為何招攬來的高手有佛有道?」
「因為他有解決之法!」
「沒錯,你看這個!」
虛若無在歐陽亭屍體上一抓,從中拿出一卷天蠶絲編織而成的絹帛。
絹帛上雖有墨水字跡,但字跡上方卻又用金絲銀線小心翼翼繡了一層,保證這片絹帛,千年之內不會損毀。
如此小心翼翼的保存,這片絹帛自然不是凡品,李瑾瑜定睛一看,這上面竟然是一門極為少見的煉神心法。
武道修行,同樣講求煉體、練氣、煉神,武道境界越高,便越發唯心。
不知有多少高手,因為內心出現波瀾,從而導致境界衰退,戰力大損。
因此,能夠穩固心神的心法,對於想要登臨巔峰的高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只可惜,這種心法可遇不可求。
歐陽亭收藏的這份心法,出自於呂祖和玄奘第六次論道之時,乃是呂祖根據論道內容,隨心創出的一門心法。
這門心法名喚「問心咒」,除了能夠穩固心神,還能在身體和真氣間,形成一條看不見的紐帶。
呂祖曾經有詩云: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
「問心咒」便是為了這一理念,創出的一門輔助性的心法。
能夠以看不見的紐帶連接精氣神,達成精神、元氣、血脈的和諧統一。
即便真氣心法和煉體心法並非同源而出,也能憑此讓兩者相互勾連。
有問心咒在,即便李瑾瑜修行道門練氣心法,也能兼修佛門煉體,並且二者之間絕不會產生任何衝突。
甚至,隨著修為加深,反而會水到渠成的達成「佛道兼修」。
不愧是破碎虛空的無上大宗師,不愧是名垂萬古的絕頂人物,竟然能夠創出這等精妙絕倫的輔助心法。
單單一卷心法,便有如此威能。
若能集齊九卷心法,豈不是有機會達成呂祖的境界,一劍破虛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