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瑜笑道:「張閣老說得對,不過此事並不心急,目前重要的事情應該是遼國,我可能又要領兵出征。」
狄仁傑斥道:「就知道你是坐不住的性子,不過這麼大的事情,也該有人坐鎮左威衛,你願意去就去吧。」
張柬之道:「何時出發?」
李瑾瑜道:「兵貴神,如果我沒猜錯,多爾袞很快便會出手,我必須儘快出發,否則遼國會因此潰敗。」
遼國可以敗,但不能大潰敗。
遼國是中原和滿清間的屏障,在積蓄足夠的力量之前,絕對不能打破。
就在眾人商議的時候,邊關八百里加急送入到洛陽,一同到來的還有遼國的特使,局勢顯然非常的危險。
過不多時,武則天宣召眾人。
「兀顏光慘敗多爾袞之手,麾下十一曜大將盡數戰死沙場,多爾袞即將與多鐸合兵一處,夾擊耶律大石。」
武則天沉聲道:「遼國派遣使者向大周求援,咱們該當出手相助,此事關乎兩國安危,需要擇良將統兵。」
李瑾瑜趕忙說道:「臣願往。」
武則天沒有多說,直接封李瑾瑜為河北道行軍大總管,幽州大都督,便宜行事,先斬後奏,如帝親臨。
「瑾瑜,你需要多少兵馬?」
李瑾瑜道:「此去只為退兵,不為殲敵,三萬左威衛已經足夠,如果帶的兵馬過多,未免會陷入泥潭。」
武則天道:「你帶兵打仗,向來是無往不利,自有驕橫之氣,該當知道驕兵必敗,切不可有絲毫大意。」
李瑾瑜道:「臣恭聽聖訓。」
武則天道:「回去準備吧。」
……
李瑾瑜並未帶領太多人,除了五百欽差衛隊,唯有南霽雲等老弟兄。
兵貴神,一路無事,趕赴幽州。
得益於燕雲牧場這個集散中心,狄光遠把幽州治理的井井有條。
府庫充實,兵戈齊備,訓練有素,比之方謙做刺史時,強了何止十倍。
岳飛經過多年曆練,如今已經頗有鐵血氣息,身邊也已經聚攏了張憲、牛皋等副將,是李瑾瑜最好的幫手。
遼國的使節在幽州等候多時,見李瑾瑜到來,立刻走上前攀關係。
此人不是別個,正是耶律阿璉。
兩人這些年沒怎麼見面,但卻一直都有合作,相互關係非常的融洽。
整個遼國,關係最為親密的自然是耶律南仙,其次便是耶律阿璉,耶律洪基派他來求援,也算是知人善用。
「阿璉,咱們兩個的關係,用不著整那些虛頭巴腦,你和我說實話,遼國情況如何?多爾袞打到了哪裡?」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行軍打仗,情報為王,李瑾瑜不僅需要內衛搜集的情報,也需要遼國的切實情報。
這也算是小小的考察,如果耶律阿璉說謊,後續的合作肯定會打折扣。
這個道理,耶律阿璉非常明白。
耶律阿璉之所以來幽州,除了兩人的關係好,便是知道李瑾瑜的眼中揉不得沙子,不可能容許任何欺騙。
若是派那些溜須拍馬之輩,或許會把李瑾瑜氣走,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情況比上次嚴峻十倍,不僅是兵馬方面的損失,太乙混天象陣被破,也讓無數皇室貴族成員坐立難安。
我來幽州是為與你商談合作,但許多人覺得我是貪生怕死,要逃到大唐然後一去不回,爭搶這個使者身份。
就連皇帝陛下,都做好了都城被多爾袞打破的準備,已經暗中讓人轉移國庫的寶物,免得被多爾袞一鍋端。
這種事情,能瞞得過誰?
如今大遼內部,已經人心惶惶,再這麼下去,多爾袞不必攻城,只是靠著軍陣威壓,便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多餘的話,我不想多說,唇亡齒寒的道理,也不用多提,只希望你看在往日交情,多為大遼留幾分元氣。」
說到此處,耶律阿璉面露苦澀。
最近幾十年,遼國江河日下,不僅是國力的衰頹,還有人才的缺失。
無論是武道還是文事,人才儲備都嚴重不足,皇室貴族多享樂之輩,就連耶律洪基,也越來越沉迷於享樂。
朝中奸佞叢生,外部強敵環伺,人才不足,兵戈不利,百姓流離失所。
耶律阿璉熟讀漢家史書,自然知道這是王國末年才會出現的徵兆,若是再有些天災人禍,那簡直不敢想像。
幸運的是,天災沒來。
不幸的是,人禍無數。
幸運的是,貴人相助。
不幸的是,外敵入侵。
這次會是幸運還是不幸,耶律阿璉也不能確認,只希望李瑾瑜不要在遼國搞得太過火,為遼國留幾分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