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UPU小说网>霸王洗发水防脱发有用吗 > 第六十三章我诸夏之族本应该走的历史正路(第2页)

第六十三章我诸夏之族本应该走的历史正路(第2页)

孙策对所有人郑重的说道:“江南凋敝,人口寥寥百万,就算平均授田,对所有人都征以十倍重税,也不过是汉室税赋的一成有余而已。故而我免征户赋,核田归税。将以田税为唯一农业税收。”

在所有人沉思之时,孙策帮他们算了一笔账:“江东不立田制,你们可以有良田千亩、甚至良田万亩,哪怕缴纳一笔赋税,所能获得财富依旧数倍甚至十倍、百倍于如今。”

“十倍、百倍富于今日!这利益殊异,哪怕蒙童亦一眼可见。所以我希望你们分清利弊,莫要为了蝇头小利,而放弃了这百倍财富,及荣华富贵。逃税者死,此为铁律!”

“同时检举逃税者,可得其税金之半!官府与其共分之。”

最后一条,随即让所有豪强暗吸一口凉气,只感觉背后都凉飕飕的。

他们每家每户家中都有大量宾客、部曲,这一旦他们逃税,被这些人中的某一个给举报了。

他们的万贯家财,良田千顷,以及娇妻美妾都得分给这个检举者一半。而他们豪强本身,却身首异处,被扔在荒野里喂狗。

要是这样的话,逃税这件事,受益的是宗族里面所有的其他人,只有豪强本身承担了一切风险和恶果。

豪强们自然不会蠢到去做这种事情。

有人当即问道:“那孙郎打算如何征收农税?按井田一般征田亩,还是征实物?”

中原的征税体系一直比较混乱,井田制度就是把一亩地划分成九块,像九宫格一样,周围八块归为私田,中间那一块则是公田。私田产粮归百姓,公田产粮则纳为赋税。

征实物则是当下比较盛行的。例如每名百姓每年要上交一匹布。曹操的屯田则是官吏称量每亩田的产粮,按实际产粮征税。

但这些征税方案,统计起来就太麻烦了。

所以孙策说道:“我打算推行一条鞭法,将所有户赋、税赋、杂役等皆并拢于一条,计亩征税。每亩田税收定额,有多少田,便按多少亩交税。”

这项律法就省掉了很多乱七八糟的赋税,也不搞什么累进税制。一千亩良田在百姓手中,跟一千亩良田在豪强手中缴纳的赋税相同。

可以省下大量官员,税收官员们现在就只干一件事,核对豪强家中究竟有多少田亩。

既能完善税收体制,又省了小吏扰民。

至于每亩田征税多少,这就不是现在可以定下来的了。

毕竟孙策势力现在算上吴县,掌握的疆域也没超过五个县。疆域内的人口、田亩、产量更是近乎一无所知,至少得等张昭、顾雍等贤臣清查一遍,才能定下。

等宴会结束,离去的豪强们无不振奋。更是坚定了信念,一定要说服郡内亲友,鼎力支持孙郎占稳吴郡,推行黄老之治。现在就是刘繇杀回来,豪强们也要极力反抗,坚决拥护孙郎。

这可是黄老之治啊!轻徭薄赋,无为而治,最利好休养生息,官府除了管税收几乎什么都不管,绝对算得上是所有吴郡豪强的幸事。

();()  没错,离去的豪强们攀谈交流,都一致认为孙郎推行的并非什么新法,而是重新恢复了汉初的黄老之治。

孙策的这个约法三章,你可以说他是翻天覆地的改变,彻底推翻了汉室一直以来的治国理念。

但另一方面,你又可以说,孙策几乎等同于什么都没做。只是轻徭薄赋,然后承认了大汉如今客观存在的经济基础。

如果三国之后,没有经历五胡乱华,没有鲜卑重新推行春秋以来的均田制,禁止土地自由流通。那大汉只要进行一次两税法一样的税收改革,东汉的经济制度应该直接过渡到宋朝的庄园经济形式,至不济也是唐朝后期的水准。

只能说灵帝的平庸、董卓的残暴和袁绍的野心等一系列巧合凑在了一起,葬送了大汉最后中兴的可能。

当然,能有这么多巧合,背后就一定有其必然。

就算没有董卓、袁绍,也会有王卓、李绍这种边郡豪强或者世家大族,冲击汉室的统治。

最终豪强、世家中要么出现一位刘秀,要么出现一位王莽,要么出现一位司马懿,出来结束纷争,建立新的王朝。

这期间,一场战乱打的中原世族、豪强、百姓全部元气大伤,百姓十不存一,豪强和世族大量阖族而灭。天下只想休养生息,甚至没有了土地兼并的意愿,然后迎来了一段所谓的“盛世”。

这种盛世甚至还不如中晚唐的中兴,至少中晚唐推行两税法后,江南农业是真的迅速发展起来了。整个唐庭都仰仗东南税赋,才第一次有了韩愈“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的说法。

而写下长恨歌的大唐名臣白居易则更进一步,直言“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最为大”。

苏州就是孙策如今脚下的吴县。

孙策甚至就可以豪言,只要允许土地自由流通,改革与之适应的税法,开发好了吴县这一个县,江南财富不说居天下十之八九,也能实现经济中心的第一次南移。至少赋税堪比整个残破的北方,没什么问题。

当然这个政策现在还只是个雏形,不可能只靠孙策三句话就架构起来整个江东的治理体制。更关键的是之后如何完善治理。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日后这下马治民几十年,可不是每天在朝堂上无所事事,治理的关键就是架构起完整的治理体系。

所以等豪强们离开,孙策就开始着手吴县治理和开发的事宜。

而要治理吴县,最重要的就是两点,第一贯彻孙策的治国理念,第二选贤举能,任命一位贤臣担任吴县县令。

这也是孙策为何一定要抢在朱治之前,夺下大量县城。

就算是君臣故吏,也得有一定的利益交换。

孙策对朱治说道:“朱公久在吴郡,深得人望。还请朱公设郡府,行太守事,治理整个吴郡。安抚我大军攻克的曲阿、丹徒、无锡等县。”

朱治立即起身,郑重拱手:“我必励志自?,理物移风,助将军攻取吴会,占据江东,以为王霸之基业。”

孙策满意的点了点头,难怪朱治历史上在孙坚、孙策、孙权三人麾下都深深重用,颇得人望。他的确是进退有度,能忧勤于事。

他非常默契的配合了孙策的心思。孙策尊敬他为吴郡太守,将所有县邑都交给他监督,他享有吴郡太守的一切权力。可以自行组建吴郡郡府,任免所属掾史。也可以治民进贤,也就是举荐孝廉,征辟属吏等等。

作为郡守,他可以派都邮,主管纠察属县、监管本郡官民。也可以设三老,帮助推行政施和教化。还能设功曹掌管郡内一切人事,田曹掌管、指导郡内农业生产等等等大量权力。

但同样,作为回报,他也明确尊孙策为主,绝不越界,将各县的县令任命权交还给孙策。

袁术要是能有孙策这般心胸,任命孙策为庐江太守,那绝不至于逼走了他手下最能打的将领!但凡孙策还在他麾下,他何至于被曹操、吕布各种吊打?

感谢书友斩6酱丶子牧打赏的500起点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