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UPU小说网>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 > 二长制的电影人才培养(第1页)

二长制的电影人才培养(第1页)

二、“长制”的电影人才培养

(一)回到长春大本营

来到兴山转眼就两年多了!

来自祖国江南的袁牧之已经习惯了从北面黑龙江吹过来的风的粗犷力量,从南面松花江吹过来的风的清爽宜人。他倾尽全力把自己对电影的梦想和未来新的国家对文艺的期望播种到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经受着风吹雨打,他的脸越来越黑了,好似他的生命同他追逐的艺术一起,要融入那广阔的充满浓郁生命气息的大地。

这时,人民解放军不断胜利的消息仿佛附在鸟的翅膀上,从蓝天成群飞过,袁牧之兴奋地期盼着。1948年5月下旬,东北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布局——“困长春”开始了。从获知这个信息时起,袁牧之就一直盯着这座城市的动向。解放战争的局势越来越明朗,有朝一日,把东北电影制片厂搬回长春的念头不停涌动,同他的心跳一起撞击着胸口。

欢庆长春解放

1948年10月初,袁牧之获悉,解放长春已在朝夕之间。在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的安排和协调下,袁牧之派出秘书长田方带领电影厂的10多名员工奔赴长春,他要接收国民党的“长制”,收回原“满映”的厂房。

来到长春外围的田方还要继续等待。为与组织保持紧密联系,他带着人先来到了吉林市,同中共长春市委书记石磊会合。10月18日,他们听到了驻长春

的国民党六十军起义的消息。19日,国民党新七军投诚的讯息传来,最终,国民党在长最高军事长官郑洞国放下了武器,长春解放了。田方与石磊等人迅速从吉林市动身前往长春,于10月20日夜到达。

呈现在田方面前的电影厂状况并不乐观。厂房虽然基本完好,但均有轻微破坏,关键是从前员工住的宿舍多数被严重损坏,水管、电线多处被切断。

厂房接收过来,国民党“长制”的机器设备接收过来,长春的几个电影院接收过来,新闻摄影社接收过来,唱片工厂接收过来,然后把散到各处的物资收集回来,再把原厂的技术人员召集回来……经过10多天紧锣密鼓的工作,接收工作基本完成。

接下来,田方还要寻找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回长春后员工们的住房,找到一些之后,田方觉得不够,于是,他又找到解放军方面和长春市政府负责人,他们不仅把原来“满映”的宿舍全部划转,还把位于东朝阳路一带的数十栋住宅交给了东北电影制片厂。

田方把长春的这些接收情况写在了给袁牧之汇报的信中。袁牧之拆开信件,心潮澎湃。但他心里清楚,不能贸然把如今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电影厂搬回长春,而要做好相当充分的准备。

1948年12月6日,田方乘火车兴冲冲地返回兴山。田方也在盘算:什么时间,在什么条件下

搬回长春才最合适。

袁牧之召开了一个碰头会,听田方详细讲述长春的情况。与会者的脸上洋溢着喜气,大家知道,电影厂在“远征”了两年多以后,就要“回家”了。但袁牧之是稳健而慎重的。“厂长袁牧之根据这个情况确定‘什么时候更有利于生产,什么时候搬迁’的原则。”#pageNote#0随后,袁牧之做出部署:一是生产工作,坚持在兴山的电影生产,不仅不能受到任何影响,还要做得更好;二是修复厂房及住宅,组织人员开赴长春,立即投入工作,保证迁回后立即正常运行,保证此时1200名员工及其家属得到安置。

在生产方面,此时兴山的电影创作正如火如荼。作为东北电影制片厂扛旗之作的纪录电影《民主东北》正在编辑制作第九、十、十一辑,同时,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桥》已经开机拍摄,同期开拍的还有《回到自己队伍中来》和《光芒万丈》两部影片。袁牧之强调,所有已经开始生产的作品,必须按原定计划完成,不打折扣。

在修复方面,田方告诉袁牧之,通过详细的调查,洗印和录音等重要生产车间的水电和暖气都已经被切断,需要修复;摄影棚破坏得比较严重,需要修复;音乐排练室、机械工厂、化学工厂可以利用重新修复的机会,进行一些改建;一、二、三宿舍大楼,日本技师住的宿舍19栋,工人

宿舍的第9排都需要修复;仓库不足,需要新建……按这些需求,袁牧之派出精兵强将,迅速赶到长春。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一丝不苟,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共花费246亿元旧币,令电影厂焕然一新。

电影《回到自己队伍来》道具座钟

1949年3月底,搬迁回长春的条件全部具备了。1000多个箱子装上火车,共计32个车皮。“迁长后继续进行生产,接着开拍故事片3部,年底共完成故事片6部、译制片3部。在故事片生产刚刚起步的第一年就创造了奇迹。”#pageNote#1

从1946年5月搬走,到1949年3月搬回,在近三年的时间里,遗留在长春的“满映”旧址又发生了什么呢?其实,这几年间,共产党布局的另一路奇兵在继续着电影事业的发展,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事业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途径培育了人才。

(二)在另一个战线上的电影人才培养

他是一个演员:话剧舞台上,他可以直抵“话剧皇帝”;银幕上,他轻松成为超级明星;后来做起电影导演,他同样出色,被称为“全能型的艺术家”。

他有多重身份:一边是上海青帮会员,杜月笙的小弟,大哥交代的事项,做得有声有色;一边又是中共党员,周恩来的信使,但凡有任务,都靠广泛的人脉和各类资源顺利完成。

他是社会名流:既是蒋介石的

座上客,代表以蒋为首的政府成为国民党接收大员,赴东北接收“满映”,做了一把“钦差大臣”;又是李宗仁看中的谈判代表,作为“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随员到北平同共产党会谈,成了一块彼时国民政府试探中共的“敲门砖”。

他感情丰富炙热:他先后与王莹、张瑞芳、孙维世三个女人爱得轰轰烈烈。

他更改人生设定:本来他姓赵,名默,字缄可。家人的意思是叫他少说话,保持沉默,口中留德,不惹是非。但他的性格全然相反,激情四溢,口齿伶俐,应答如流。后来,他改名为金山,让人感到他内心中渴望得到灿灿光华。

有人说他是金庸先生笔下韦小宝的民国版。

1911,辛亥之年,仿佛这个年份注定要让人记住。比起往年来,这一年的夏天格外闷热,金山就诞生在此时的苏州城。

由于家境殷实,不愁吃穿,金山本来可以无忧无虑地成长,在父母的管教下,接受良好的教育,成长为大人们期待的样子。然而,在他出生刚刚两个月时,身为富商的父亲却突然生病去世。关键时刻,大管家担起了家中的一切,并深得女主人的信任,不久就成为这个家的新主人。

生下来就进入“后爹时代”的金山,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家庭产生了越来越深的敌意,很小的时候就成了街头的浪荡小哥。

10多岁的时候,金山干脆离家

出走,在苏州城周边过起了流浪的生活。1928年,17岁的金山跑到了上海,先是在码头上做苦力,后来又跑到军营当兵,还在报馆当过一段时间的校对。有一天,他发现了一个新鲜玩意儿:演戏。这激起了他的热情,他寻找一切机会,期望能够登台,后来梦想终于实现。

舞台深深地吸引着金山。由于不停地参演各类剧目,金山凭借帅气的外表征服了无数观众,名气也日渐增长。1935年,他与著名戏剧家章泯先生组织了东方剧社,并正式把自己的名字由赵默改为金山。同年,他还与赵丹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上海业余剧人协会。

《娜拉》《钦差大臣》《赛金花》……一部又一部的话剧让金山的表演越来越成熟。特别是他同女星王莹联袂出演的《赛金花》,“在上海连演20多场,场场爆满,观众多达三万余人,再从上海演到南京,创造了中国话剧史上的奇迹,金山被惊呼为当时的‘话剧皇帝’。”#pageNote#2

《赛金花》成功了,而王莹和金山的感情火花也开始四溅。1936年,他和王莹一起成立了“四十年代剧社”。

在组织东方剧社的同时,金山步入影坛,在月明影片公司完成了他的处女作《昏狂》;1936年,又在新华影业公司完成史东山导演的《长恨歌》,后又出演《狂欢之夜》;1937年,参演他人生中的成

名之作、巅峰之作《夜半歌声》。

《夜半歌声》的导演本姓徐,因为进入马家成为倒插门儿女婿,便把马姓放在了自己姓名的前面,叫马徐维邦。据说,这位传奇的导演极为看中自己的形象,每天洗脸都是按照“三十六天罡”和“八卦”的位置和要求来洗,头发更是梳得根根有序。这样一位导演对影片的要求之高是可以想象的,片中金山所演的男主破相之后的妆容是马徐维邦拿着蜡烛油一滴一滴塑出来的。

影片拍完后,马徐维邦觉得紧张和恐怖的气氛还不够,想加一个男主骑马逃亡的镜头,要求金山到江边补拍。拍摄时,马受惊了,金山被摔下马,当场晕厥。幸好送医院抢救及时,否则就没有后来的金山了。

《夜半歌声》的故事是凄厉哀婉的:话剧演员宋丹萍爱上了地主的女儿李晓霞,但遭到李晓霞父亲的强烈反对。一直垂涎李晓霞美貌的汤俊借机暗害宋丹萍,指使人用硫酸令宋丹萍毁容。变得奇丑无比、形同鬼魅的宋丹萍无奈之下藏身戏院顶楼,托人告知李晓霞自己已死。得知“死讯”的李晓霞精神失常。

日子一天天过去,躲在楼顶的宋丹萍孤独、寂寞,心中涌动着滚滚的悲凉。容貌已毁,但优美的歌喉还在,每逢夜半之时,宋丹萍便引吭高歌,在歌声里找寻生存的依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