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洲最大电影厂的红色改造
(一)把电影厂交到人民的手中
他从事编剧工作,但并没有哪个剧本一飞冲天,引起人们格外的关注;他做电影导演,也没有因为所拍摄的哪部电影而春风得意,大红大紫。然而,新中国的电影史却无论如何也不能绕过他,因为,他是当年中国东北大地上推动那艘电影巨轮转向时最重要的一阵风、最关键的一个“支点”。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1916年,在清王朝曾经的一处“皇家围场”所在地,即今吉林省辽源地区,一户生活富裕的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男婴,家人憧憬着未来的他一身英气,遂给他取名张英华。“张辛实”是后来他自己改的名字,他更希望自己辛勤而务实,在自己从事的工作领域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扎实作为,奋发有为。
张辛实
受家中氛围影响,也有性格方面的因素,张辛实自小喜欢文学,在青春萌动的年龄,偷偷写下了一些稚嫩但情感纯粹的诗歌。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有识之士组织了东北抗日青年大同盟,张辛实听说了,立即加入其中。1933年,17岁的张辛实考入一所教会学校。学习期间,他积极练笔,在当地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一些小说、杂文和诗歌。1935年10月,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张辛实自费去日本留学。第二年,熟悉了日本
,也熟悉了各个艺术门类之后的张辛实,为自己确定了未来的主攻方向:进入日本大学艺术科映画系,专门攻读电影剧作专业。
在日本,很多左翼的书籍都能够看到,这让张辛实眼界大开,同时也感觉到了这些书与自己灵魂的深度契合。很多中国留学生还怀着兴奋的心情向张辛实讲述当年郭沫若、成仿吾的故事,说他们如何发起成立了创造社,如何兴办了影响力很大的刊物。
“我能不能也像他们一样创办一个什么刊物呢?”张辛实琢磨着。不久,《影艺之友》就在他和几个留学生的手中诞生了。刊物的总体风格是向当时的“普罗文学”靠近的。“普罗”是法语“普罗列塔利亚”的简称,其实就是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无产阶级文学。
由于坚持这样的办刊宗旨,刊物没出几期,张辛实就被日本当局盯上了,成了政府的“要视察人”,即“黑名单上的人”。不得已,刊物停刊了。
1939年,张辛实学成回国,他联系了位于“新京”的“满洲映画株式会社(满映)”,因为这里正可以用他所学。“一九三九年,他从日本一座大学艺术系(专修电影)毕业,到了‘满洲映画株式会社’。……他,瘦高个儿,衣着随便,颇健谈。起初,他在剧本科当‘剧本心得’,协助做一些电影剧本的编写、翻译工作,后独立从事编剧,似乎
并不得意,业务上也未受到重用。朴素,是他保持了一生的作风。不仅外表不修边幅,内心也不设什么‘城府’,让人不难接近,不难了解。”#pageNote#0
性格随和又诚恳的张辛实,这时候每年仍然要接受“警务部门”的查问,因为从日本回国,他的“要视察人”的关系也带回来了。
从事编剧工作,自由度很大,平时也不用去上班,只要定期把完成的剧本交上去就可以了。虽然最初交上的几个剧本并没有被采用,但待遇仍然得以保证。
因为不坐班,张辛实参加了“艺文志”及与其类似的文艺团体,相继创作了话剧《春秋》《深谷狼声》《遥远的风沙》,长篇小说《荒火》及多篇短篇小说、杂文等。
1944年5月,特务部门人员突然闯入张辛实的家,宣布对其实施逮捕。原来,伪满当局认为张辛实创作的话剧《遥远的风沙》是对“政府”的讥讽,逮捕他的罪名是“思想犯”。直到一年后的1945年4月,张辛实才被释放,又回到“满映”工作。
这让人想起宋代赵蕃《次韵杨廷秀太和万安道中所寄七首》中的一句诗“不言长道苦风沙”,因为剧本《遥远的风沙》而获罪的张辛实在未来并不明朗的日子里,在那样风沙逼眼的时刻,却始终低调而坚定、忠实而深沉地前行。
没想到,仅仅过了几个月,中国东北的形势就有了大逆转。从
七八月份阴雨连绵的时候起,大家就在心里嘀咕,日本人可能挺不住了。
果然,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8月17日,甘粕正彦给“满映”的员工发放了遣散费,20日,他服毒自杀。此时,执掌“满映”的权力移交到日本理事和田日出吉和渡濑正美等人的手中,他们组织了一个“护厂队”,维护设施设备的安全。
面对未知的明天,“满映”的员工有的自谋生路,有的则留下来,等着中央政府来接收,而没有离开的日籍员工则内心惶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张辛实却有着自己的考虑。从日本宣布投降开始,张辛实就知道,日本人在中国的路走到头了,赶走侵略者之后,受尽欺辱的中国将要走上一条新路。此时的长春,由于已经做了十多年“满洲国”的“首都”,集中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加之“满映”的众多编剧,有一支很强大的文学队伍。那么,可不可以把他们联合起来做一些什么事情呢?
说干就干,张辛实找到几个作家朋友,几乎就在甘粕正彦自杀的同时,发起成立了“东北作家联盟”,并筹资迅速出了两期刊物,登载了一些类似“普罗文学”的作品。从在日本留学时期创办《影艺之友》,到在祖国的土地上出版自己想做的刊物,张辛实继续着自己的梦想。
张辛实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一个人的注
意,正是这个人对他的突然造访,改变了“满映”的历史走向。
仿佛是上天注定的,在甘粕正彦自杀之后,长春的天空收起了连绵的阴雨,湛蓝的天上飘着的朵朵白云,悠闲地看着大地上的人们。
1945年8月下旬的一天,张辛实如平常一样,来到成立不久的“东北作家联盟”办公处,与几个同事探讨继续出刊物的事儿。就在这时,一个陌生人敲门进来,很有礼貌地问:“这里是‘东北作家联盟’吗?”
张辛实放下手里的一沓资料,抬眼看去,只见来人一身黑色裤褂,皮肤也显黝黑,头上戴了一顶凉草帽,好像没有头发,但其举止并不粗鲁,温文尔雅,十分客气。
张辛实觉得他可能是个作家,是想加入“联盟”,或者是来投稿的,忙迎上去说:“是的,您有什么事吗?”
来人听了,微笑着说:“你们出的刊物我看了,办得很好啊!”
张辛实赶忙说:“谢谢!还要请您指教!”
来人落座后,并没有隐瞒自己的身份。他告诉张辛实,他叫刘健民,是中共长春市委派来的共产党员,找到张辛实是因为觉得他是一个追求进步、靠近革命、可以信赖的人,希望张辛实联系“满映”的进步员工,开一次形势座谈会,探讨一下电影厂的未来。
正在为电影厂出路感到担心的张辛实听了,非常兴奋,立即应允下来。
不久,刘健民又来了
,随同前来的,还有赵东黎。张辛实和“满映”演员、“东北作家联盟”成员李映与两人会面。
此时的刘健民,原在扶余从事共产党的工作,刚刚来到长春不长时间。赵东黎则是1943年夏天被中共党组织派往农安的地下党员,表面上在一个叫作“义德增”的杂货店卖糖。1945年8月15日之后,赵东黎来到长春。8月19日,刘健民、赵东黎和傅根深与在苏联红军驻长春卫戍司令部任职的周保中建立了联系。
刘健民
周保中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将领,随苏联红军进入长春后,立即成立了中共长春地区委员会,后改为中共长春特别市委员会,任书记。为了扩大中共的影响,在他的促动下,长春很多重要部门均被共产党员接收。
在周保中的支持下,刘健民等人开始发动群众并组建地方武装部队。很快,刘健民与傅根深便用从各处搜集到的200多支枪武装了一个连队,这也是长春地区最早出现的一支人民武装(后来,这支部队不断扩建,改名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吉长地区部队,刘健民任司令员)。与此同时,刘健民、傅根深与赵东黎还组成了一个临时工作组,赵东黎分管群众团体工作。
1945年8月23日,在位于长春西五马路上的新兴旅馆二楼一间房中,刘健民对着张辛实、李映、刘学尧、江浩、马守清等人,把共
产党人领导抗日的情况和主张做了比较详细的讲解。他还告诉大家,全国胜利以后,不能让国民党搞一党独裁,而应该成立一个由国民党、共产党、无党派人士共同组成的联合政府。
张辛实等人睁大了眼睛,他们没想到,共产党的斗争精神如此之韧,斗争能力如此之高,斗争的目标如此清晰。
赵东黎
此后,在张辛实等人的协助下,刘健民和赵东黎跨进了“满映”的大门。在这里,他们认识了王启民、于彦夫等一批电影工作者。
利用“满映”的会议室,他们又多次召开了形势座谈会。最后,赵东黎提议,把“满映”从日本人手里接过来,让它成为人民的电影厂,建立自己的组织。为此,他们仿照“东北作家联盟”,成立了“东北电影技术者联盟”和“东北电影演员联盟”。两个“联盟”把“满映”的中国员工基本涵盖其中。
一转眼,8月底到来了,张辛实感觉到,这八九天的时间是他到“满映”上班以来最忙碌的八九天,也是最充实的八九天。这一天,张辛实、江浩、马守清等人同刘健民一起,到苏联红军卫戍司令部文化处为两个“联盟”的成立登记备案。这是群团组织合法化的关键一步,因为在正式移交之前,此时的东北尚在苏联红军的军事管辖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