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丰,你上次和我谈过,说刘备想要恢复汉家天下,孙权图谋东南割据,曹操的意图一统天下这个核心,突出历史时代背景下的各方冲突。”
“对的,三国的基础就是在赤壁之战里奠定的。
曹操失去了短时间内荡平天下的可能,刘备借这个机会占据了荆州,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割据东南,这才形成了天下三分的雏形。”
“但是你得知道一件事,在真实的历史上,正面战场上对垒的是曹操和周瑜,刘备是在侧面战场起作用。
所以我的初衷是想以曹操和周瑜作为主角,体现曹操一统天下的决心,展现周瑜不畏强权,宁可站着死,不肯跪着生的决心。
但最后两败俱伤,没有哪一方是赢家。”
李丰这下明白了,如果不加干涉,卢苇写出来的第一稿剧本,可能就和他写给吴语森的那一稿没差别了。
李丰看过那个剧本,怎么说呢,就是原时空卢苇的剧本里的基调是悲情的,还把《三国演义》里的主角从诸葛亮还原成了周瑜,毕竟历史上草船借箭这事儿确实是周瑜干的,而不是诸葛亮。但读过《三国志》的毕竟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的多啊。
李丰必须努力的说服卢苇。
“所以三国演义里加重了对刘备这一方的演绎,突出了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体现了诸葛亮多智近乎于妖的特点。
诸葛亮这个人物的特点和他的故事不只是国内的老百姓熟悉,华国文化圈的几个国家对这些故事典故都熟悉。如果我们单纯的按照史实来拍,观影群体很难买账。”
看见卢苇并没有说话,李丰知道,单纯从市场的角度去说服卢苇是不可能的,卢苇就不是那种为了市场而委屈自己的人,他必须调整思路,逻辑要更缜密一些。
李丰在思考逻辑,在组织语言,卢苇同样也在想如何说服李丰改变。
时间过去的很长,没有人来打扰,最后,是李丰先开了口。
“卢老师,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曹操在基本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后的利益诉求是占据南方,消灭孙刘,统一天下。这是事关两个集团生死存亡的大事,这是曹操集团与刘备、孙权两个集团的生与死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刘备集团与孙权利益诉求就就是先打败曹操,然后争取在战胜之后尽可能多的占据的土地人口越多,争取更多的优势。这是未来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所以我是希望电影里能以历史唯物主义,和矛盾论的视角,体现出刘备、孙权两个集团在抓住主要矛盾,联合对抗曹操的时候,还没有忘记次要矛盾,彼此图谋。
像周瑜,他就是看到了刘备的野心,了解诸葛亮的能力。而刘备的在谋略上最大的依仗恰恰就是诸葛亮。
周瑜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历史人物,绝对不是一个个性简单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复杂性。
他可以为了江东的基业和未来的发展去对抗曹操,但是他绝对不会忘记在合作的时候剪除未来对手的羽翼。
而刘备和诸葛亮肯定是明白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这个道理的。
所以东吴在和刘备联合的时候,是既有合作,也有斗争。样的情况是非常合适作为支线剧情来进行补充的。”
说了这么多,李丰也有点口干舌燥,喝了口水,也没有忘记观察卢苇的态度。
其实卢苇在听了李丰的一番话以后,也在思考。
李丰的思路格局是放在整个的唯物历史观上的,和自己有着巨大的差别,他需要好好消化一下才能调整过来。
“小丰,你是不是已经想好了电影的结尾了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