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UPU小说网>十四经络全图 > 第63章 伏兔穴(第1页)

第63章 伏兔穴(第1页)

一日傍晚,我与年轻的太爷爷一同踏上了前往南阳的路途。夕阳阳洒在蜿蜒的山路上,我们的脚步也显得格外轻快。

行至半途,忽闻前方传来一阵痛苦的呻吟声。太爷爷眉头一皱,加快脚步上前查看。只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路人瘫坐在路边,面容愁苦,眼中满是绝望。

太爷爷上前温和地问道:“这位兄台,不知你所患何疾,竟如此痛苦?”

那路人长叹一口气,说道:“我这腿啊,不知怎的,近几个月来越来越无力,如今竟已无法行走,这下肢痿痹之症折磨得我生不如死啊。”

太爷爷仔细观察了路人的症状,又为其切脉诊断,随后说道:“兄台莫急,你这病症乃是气血不畅,经络阻滞所致。我可为你一试针刺之法,或能缓解你的痛苦。”

说罢,太爷爷让路人仰卧,开始定位伏兔穴。他指着路人的大腿前方说道:“这伏兔穴,位于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此穴乃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之要穴。”

只见太爷爷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精准地刺入伏兔穴,轻轻捻转提插。片刻之后,路人惊喜地说道:“哎呀,我感觉这腿似乎有了一丝热气,也没那么沉重了。”

太爷爷微微一笑,说道:“这伏兔穴不仅能治下肢痿痹,对于腰膝冷痛、脚气等病症亦有良效。它能激经气,促进气血运行,通则不痛。”

经过太爷爷的一番治疗,路人缓缓站起,试着走了几步,虽然步伐还有些蹒跚,但已比之前好了许多。他激动地跪地感谢太爷爷的救命之恩。

太爷爷连忙扶起他,说道:“救人乃医者本分,你回去后还需多加调养,注意休息,莫要过度劳累。”

告别路人,我和太爷爷继续踏上了前往南阳的路程,而那路人感激的目光,却一直印在我的心中。

后来我听太爷爷对我说这伏兔穴,属足阳明胃经。其穴名释义蕴含着深厚的中医理论,且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伏”有潜伏、隐匿之意,“兔”则形象地比喻为像兔子般伏卧的形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兔子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视为敏捷、灵活与祥瑞的象征。伏兔之名,暗示着该穴位如同隐匿的祥瑞之力,等待被激以挥其独特的作用。

其所处的位置恰似一只伏卧的兔子,故而得名。

先,“伏”字意味着潜藏和收敛。正如兔子善于隐藏自身,伏兔穴具有收敛气血、潜藏阳气的作用。对于气血虚浮、阳气外散所致的病症,伏兔穴能够挥调节和稳固的功效。

其次,“兔”字所代表的敏捷和灵动特性,也体现在伏兔穴的治疗作用中。它能如灵动的兔子般迅疏通经络,使得气血流畅,缓解肢体的麻木、疼痛等症状,达到“伏兔除痹”“伏兔止痛”的效果。

在临床应用中,伏兔穴常用于治疗腰膝冷痛、下肢痿痹等病症。这是因为其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温经散寒的功效。通过刺激伏兔穴,可以激经气,改善局部的气血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实现“伏兔健肢”“伏兔通脉”的作用。

另外本穴的穴名还暗藏茯苓和菟丝子的含义,伏为茯苓,兔为菟丝子。

茯苓长在松树底下,是抱着松根生长的。松木四季不老,茯苓得松树的收敛之气,因此可以四季常生,从而成就自己的物性。茯苓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与各种药材相互配伍,无论寒温风湿诸疾,都能挥其独特的作用,这也是茯苓被称为“四时神药”的原因。

茯苓伏藏土中而生,得土气至厚,所以它能补脾土。脾主运化,脾虚往往就是运化无力,运化无力就容易生湿,也就是说脾虚的同时往往有湿浊内生,这个时候既要补虚,又要消除已经停留的湿浊,茯苓有这种功效。

茯苓在古代又写作“伏灵”,古人认为,松树是很有灵气的,松树死亡后,它的灵气就伏结于根部,如果松树根上有茯苓,那么松树上一定会有菟丝子。老话说,千年古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

菟丝子,它是一种寄生植物,既没有根又没有叶子,彼此交织缠绕,依靠其他植物蔓延生长。它最喜欢在豆地里生长,因此又被叫作“豆寄生”。

菟丝子补肾是非常好的,它是一味平补阴阳的药物,补而不峻,温而不燥。

菟丝子以种子入药,诸子皆降,降到哪里去呢?降到肾中去。而且你看各类种子在冬天成熟的时候会把自己封藏起来,等到来年春天卯足了劲儿生根芽。所以,菟丝子它能走到肾中去,添油点灯一样帮你把肾中精髓补足,并且牢牢地封藏起来。

菟丝子入肝脾肾经,不仅能补肾,还能健脾,养肝。像脾肾不足导致的怕冷,便溏,眼睑浮肿,黑眼圈加重,腿脚软弱无力,小便清长,以及肝肾不足导致的目暗不明等。

所以伏兔穴暗藏茯苓和菟丝子的功效,所以对于脾肾不足引起的下肢痿痹,腰痛,膝冷,水肿,有着一定的治疗效果。

总之,伏兔穴的穴名释义不仅形象地描述了其位置特点,更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其治疗病症的作用机制也在穴名中得到了巧妙的暗示,为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