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独少数人意识到此次吐蕃出兵,意味着什么。
长安,承乾殿。
李治、李绩、陈青兕三人聚在了一起。
人越少,事越大。
真正决定国家政策走向的决策通常都是少数人定下的,真要聚集十几二十人讨论,只会将情况复杂化,反而会败坏大事。
“是臣失策了,没想到他们会从吐蕃打开局面。”
陈青兕这是真没料到已经半残的吐蕃,竟然还会有如此动静。
至于黑人夜袭,那真就是冷兵器的外挂。
其他部队夜袭,那得准备充分,偷偷摸摸的人衔枚,马裹蹄。而黑人,大大方方的在黑夜中行走,跟夜色融为一体,只要不张嘴,走到你面前五步,都未必现的了。
望塔的兵卒就算将眼睛瞪的滚圆也没用,人家都不待躲了,走到近处袭击。
防不胜防。
“与爱卿无关,爱卿一早就说了。吐蕃若是参战,必然是赌上国运的一战。现在他们都昂大食国的部队进入自己的领土,想来是完全豁出去了。看来,朕拒绝他们的和谈,是真急了。”
陈青兕在他们的赞普利用噶尔东赞稳住吐蕃大局的时候,已经料定吐蕃会求和了。
不但会求和,反而会利用自己特殊的战略价值,两边讨好,以尽快恢复经济,好在关键的时候在大食、大唐之间下注。
李治态度强硬,他不在乎多吐蕃一个敌人,但在乎被吐蕃这小国挟持。
李治拒绝了吐蕃,也就意味着吐蕃没有的选择。
吐蕃连中立的资格都没有了。
李治的态度决绝,也就意味着吐蕃的经济将完全依赖大食国,等于被大食国拿捏住了命脉。
所以李治知道,吐蕃有今日举动,跟他的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陈青兕也支持李治的决定,尽管表面上看让吐蕃中立是一个高明的办法。可即便吐蕃中立,朝廷还能放松对青海湖的控制?
显然不能。
大国战略,哪能看小国脸色。
“其实,这样一来,对我们也有好处。”
李绩轻声说道“贼人选择从青海湖动兵,固然有用奇的意味,其实更多的是对于吐蕃的不信任。没有之前的惨败,吐蕃与大食国是有资格坐在一起商讨事情的,现在吐蕃大伤,已经没有资格上席了。大食国不放心吐蕃,担心他在西域那边与我们打死打活,吐蕃却按兵不动,坐收渔人之利。此番特地借兵给他们,迫使他们进兵青海湖,更深层次的意义是确定吐蕃参战,能够替他们牵制我朝大军。”
“现在的局势,正如陈先生预料的一样。吐蕃、大食已经联合一气,一个动,另外一个必然也会动。现在我们得到了吐蕃进攻的消息,相信要不了多久,西域也会起战事了。”
李治目光看着陈青兕道“准备的如何了?”
陈青兕道“在两年前,臣已经准备好了,现在更加充分。时间只是让我们的底气更足,非准备不够。”
李治不懂军事,但知用人,他不会不懂装懂,能理智的问“两位爱卿,大战在即,应该如何调度?”
李绩乐呵呵的笑道“老夫就不献丑了,就听陈先生安排吧。”
陈青兕道“吐蕃不必过于重视,臣以为以守为主,即便胜了,因高原气候,我们也不便攻上逻些,只需让程务挺支援青海湖,与席君买据伏埃城而守便可。吐蕃连番失利,国力早已枯竭。现在能够动大规模的征伐,既有赌国运之心,亦靠大食国的支持。大食国的支持是有限度的,一旦支持断绝,吐蕃将会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如果大食国一直支持吐蕃,那就更好了。他们的物资输送将会从南海海湾的尼婆罗送上高原,然后由高原送往青海湖。这路上的消耗,可不比我们运粮到西域。”
“陛下,我们是农耕大国,而大食国却是宗教战争之国。如此比消耗,他们必败无疑。”
“至于西域,不能被动防守。臣觉得必须主动出击,臣不觉得大食国会盲目的支持吐蕃,只要目的达到,断绝对吐蕃的支持是必然之举。我们的粮食补给线太长,这是致命弱点,大食国亦有能人。不可能不针对我们的粮道做动作,真耗后勤,我们会吃亏的。主动出击,出动求战,利用波斯遗民煽动叛乱,乃制胜之法。”
李治望向了李绩。
李绩道“老臣并无异议,陈先生一攻一守,相得益彰。”
他说着忽然面色一正,道“陛下,臣有一请求!”
李治忽然意识到什么,表情吃重。
李绩道“臣恳请陛下准许臣挂帅出征,与大食国决战西域,扬我大唐国威。”
李治又望向了陈青兕。
陈青兕想了想道“英公若能挂帅,那是再好没有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