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UPU小说网>红楼我本凉薄 任我逍遥游 > 第26章 林家出继子26(第1页)

第26章 林家出继子26(第1页)

“阿爹,你可不老啊”林明安笑吟吟地安慰林清道“前几日,在同学那里,听了一个范进中举的故事,说有个叫范进的老秀才,家境贫寒,借钱也一直坚持考乡试。终于,在年过半百之时,千里马遇上伯乐,考中了举人。大家都对那范进很佩服,认为其人意志坚定,始终相信自己的才华学问,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我少时一直是阿爹亲自教我的,阿爹的学问好不好,我很清楚。阿爹以前只是少了点运气罢了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的”林明安给林清打气

林清微微摇头,觉得儿子是在安慰自己,虽觉暖心,但对他的话不以为然。

“那么,阿爹,我就给你剖析一番。”林明安道。

“阿爹,其实这些年,你的学问并没有拉下多少。”林明安冷静地分析。“许多人考举人也要考很多年,虽然他们是一直赶考,但也不可能把全副心思全用在准备考试上。除非是那些书院里的学生,书院里的先生会督促着他们拼命温习。其他的秀才,不免要分神顾着家里的生计产业的,他们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社畜和学生拼考试,往往落于下风,因为你做不到像他们那么心无旁鹫,柴米油盐的生活总会干扰心神。

“这些年来,阿爹一直很注重我的读书。小的时候,阿爹亲自教我经义文章,我上了学堂后,阿爹也时时检查我的功课。这样一来,阿爹等于是间接地在温故知新,没丢下学问”不用说本来就有还不错的底子,放在现代社会,陪孩子学习,结果把自己学出来了,这样的事也不少见。有一位母亲为勉励女儿考研,也跟着一起复习,最后母女双双考取了,传为佳话,还上了头条。父母与子女相互扶持着携手同行,一路相伴,不离不弃,林明安很欣赏这种亲情和精神。

“即使现在有些生疏,但秋闺不是还有一年多吗,有足够的时间让阿爹重拾书本。我们父子一起用功读书,也能做个伴儿,互相监督着,谁也不准偷懒”

林清有些意动,但毕竟告别科场多年,信心不足,脸上神色有些雀跃,同时也流露出几分迟疑。

林明安看在眼里,一本正经地道“我再给阿爹说说咱们与其他人比较,优势何在”

林清和李君山的目光都紧紧地盯在了林明安身上。

“阿爹,无论是秋闺,还是春闺,无论怎么出题,科举考试都是考这三项诗文、经义和策论,对不对”

林明安竖起一根手指“诗书,对我们父子来说是短板。咱们都不是那种天生的诗才,写出的诗文平仄押韵,是不会错的。内容也言之有物,合乎规范,词句也说得过去,也能得到一句还不错的评价。但是,咱们自己心知肚明,和那些灵气横溢,一见惊艳的诗文比,那是有些逊色的了”

林清微叹了一句“正是如此,但安哥儿,你的诗文却是比我强的,不要妄自菲薄”

“是啊,是啊”李君山在一旁连连点头“我看安哥儿的诗文就写得挺好啊,怎么还说是短板”

林明安无奈一笑,真正出色的诗才是天生的,不是靠努力就能弥补那种天赋和灵感的。他就是每天不停地读书写诗,也不可能成为李白啊文章本无成妙手偶得之,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但是呢,你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淬炼,做不到一百分,但总能达到八十分吧。在这个基础上,再往九十分的方向努力。如果你最后只拿到六七十分,那就是自己的责任了,别推卸到天赋的头上。

林明安把自己意思说了出来,然而,他语气一转“如果这是在诗会上,确实是不足之处。但是,在考场上却未必或者说,这点缺憾的影响会放到最小”

“怎么说”另两人异口同声地问道。

“科举考试,考官出题一定是很严谨的,绝不会选择那些标新立异的内容。这样一来,考生们自由挥的余地并不太大,对于那些灵感天赋型的士子来说,就挥不出他们的优势了。”林明安说着,也为他们惋惜“另外,考场做诗文,都是试帖诗,谁又能像平日里自己写诗一般酣畅淋漓,下笔若有神,针砭时事,直抒心胸的那种,真地写成那样,只怕考官也不敢取中。少不得写得中规中矩,讲究格式,语气庄重典雅。大家都写成那般,即使有人文采比别人高,也显示不出多少来了。””高考数学遇上葛军出卷,除了那最优秀的不怎么受影响,中等、中上等的学生就一起被拉下来,和学渣作伴了。题目太难,他不会,可你也不会啊说不定,他胡乱答题,居然能蒙对一些,分数不比你差。或者,你平日能考85分,他只考3o分。现在他连估带猜,得了3o分,你呢,考了6o分,看看你俩谁更吃亏

“再说经义,那就要看自己的基础了。要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还有各种大儒的注释本。拿出一句话来,先要知道出处,然后点题、破题,解释论证,写出合乎规范的文章来。有资格去考举人的都是秀才,这经义的底子都不差。阿爹,我们一起向宋大儒讨教,他学问深厚,尤其擅长治经义,经过他指点的学生,很多都考上了举人。一年多的时间,有这样的名师指点,咱们再反复淬炼,经义,应该比旁人强。”

“但阿爹,你最有优势的,应该是策论”林明安目光炯炯地看着林清道“这一项,一定会远远过您在姑苏秋闺时。这,应该感谢舅爷爷当年的决定”

“为什么啊”李君山有些纳闷地问,自己爷爷难道让人指点表舅了

林清却有点明白了儿子的意思,眼睛一亮。

“策问,就是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让考生表见解,提出对策。现在考试的策问基本上问的都是政事问题,所及范围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都是实实在在的,与实际相关的,需要你好好地思考,给出解决方案。一般没接触过政事的,只在书房里埋头读书的秀才,如何能回答得好。只能自己苦思冥想,胡乱拼凑写出来。不说全是纸上谈兵吧,论起实用价值来说,也是有限得很。秋闺的考官一般都是皇上委派下来的官员,要么是在六部任职,要么是担任过地方主官的,政事经验都很丰富。你策论里提出的做法可不可行,有用没用,他一眼就能分辨得出。由此,他就能判定你这人的现场应变能力和政务能力如何,其中还考察了严谨的公文行文、措辞等想写好不易。”

“阿爹在姑苏时,想必也没有接触过这些,策论应该做得不行。这不是阿爹学问不好,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林明安为林清开解道。

“但阿爹在叙州,先是当舅爷爷的属官,在旁观察了作为地方长官,一地的政务,千头万绪,该如何安排这就培养出了眼光。后来,又做了一县主簿,直接和百姓打交道,明了民间的疾苦,实实在在做了很多事。这样的经验,是阿爹在姑苏安逸过活时积累不到的,再看一百本书都不行”

林清默默点头赞同,策论一向是他的弱点,也练习写了很多篇,但总觉得没有开窍,不满意却也不知道怎么改进。但现在叙州待了七八年后,却是拨开云雾,眼前一片明亮了。这是不是祸福相依,冥冥中自有安排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阿爹的运气好,书院的山长前些日子告诉我,朝廷要下一道恩旨。”林明安扬眉笑道“日后百姓若离开原籍外出,在异地落地生活,若是在所居地满了八年,置办了田地房产,缴纳赋税,就有资格在所居地参加科举,不必返还原籍考试。但要这居住地的官府出具公文说明,而且还要把户籍迁来。”

“阿爹,江南的文风昌盛,优秀的学子众多,在江南地界上,要中举是很难的。”林明安又笑道“但蜀地就要容易多了,以阿爹的水平,极有可能成功”

“是啊,咱们这里是比不上江南的。”李君山承认,又好奇地问道“但边疆之地,怕是比起咱们这里,考举人更要容易得多,比如贵州。哎,安哥儿,那如果我去那里买地置房,那是不是也可以占个便宜你考上了秀才,爷爷可更要逼着我读书了”他一想到这,就起愁来。

“山表哥,别做梦了”林明安撇了他一眼“朝廷还要你实际居住、上学的记录呢,要实实在在地住在那里的,不准弄虚作假,查出来就不止革掉功名那么简单了”这就是古代版的高考移民啊放在现代,几个边远省份的高考分数线那么低,落户也很松,为啥没多少人利用这个漏洞呢因为抓紧了学籍啊户口和学籍必须是统一的,有几个父母能决然放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人脉圈,带着孩子落户边疆,只为了高考在古代,要背井离乡,更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像他们家这样情形的,是少而又少,这真是天注定

“还有,秋闺是最折磨人的,一科要考三天,吃住都在考场里,天气又酷热,如果身体不好,可顶不住的。所以,阿爹,从明天开始,你就要跟着我一起练气吐纳,早晚打打八段锦、五禽戏。到了明年,天气渐热起来的时候,咱们就在家中模仿贡院,搭起考房来。我们拿往年的卷子实实在在地考上九天,提前模拟一下。这样等到真地考试的时候,就不会慌乱紧张了。”

林清沉吟了片刻,觉得此法可行。他秋闺失利,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会怯场。一入贡院,在逼仄压抑的隔间里,又闷又热,汗如雨下地写着卷子,耳边传来各种忧愁、兴奋,或哭或笑的声音,混杂着浑浊难闻的气味,再看着衙役们走来走去地死死盯着考生们的目光,心就乱了。十分的水平,只能挥出五六分来。他也恨自己每临大事无静气那或许,以毒攻毒,主动出击,模拟一次后,心理上反而能适应了呢

想到这里,他的种种担心就被林明安妥帖的安排抹平了。他沉吟着道“安哥儿,这事,阿爹要和你舅爷爷商议一下,还涉及到公事的安排。”

“舅爷爷通达善断,他一定会赞成我这个提议的。”林明安很有把握地回答道。,,请牢记收藏,&1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