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堆积如山的文件中,两任大使完成了交接,施托尔先生摸着自己没有几根头的脑门,叹了一口气。
而席武官约阿希姆·德莱特少将则要着急的多,迟则生变,这种事情拖得久了总难免泄露点风声出去,这件事过于敏感,不得不慎重对待。
因此,当天下午军部、总参和外交部、重工业部便派出人员前来参与会谈。
德国人自然也是准备充分,这次来早已经携带了相当一部分可以交易的东西,武器、技术、装备的录像和实物模型都有,其中也不乏一些尚在试验中的新东西。
仅仅是初步看一眼,大致可以分为五类,武器方面,舰炮、炮塔、鱼雷、大口径航空机枪、航空机炮;
各色精密设备,从海面上的测距仪、火控设备,到水下的声呐,还有各色各样的雷达、无线电通讯设备;
动力方面,从水下的潜艇柴油动机、电动机,到舰上大功率电动机、电机,再到飞机的动机,甚至还有陆用的电用燃气轮机、增压锅炉的身影;
材料生产方面,包括u艇造船钢以及加工技术,装甲钢感应淬火技术等等。
最后则是一些生产技术,例如大型水面舰艇的船体焊接技术,煤化汽油,煤化柴油等。
数量之多,技术之广,德国人这次来,光胶片就装了五个大箱子,让见多识广的众人也不禁感叹,德国人确实舍得,而且是真有家底。
干头万绪一时半会儿也看不过来,粗略的交流了一番之后,双方重新商定了谈判地点,更保密,也更宽阔,方便展示各项内容。
第一个映入眼帘的便是各种各样的武器,中小口径舰炮方面德国人自然拿不出什么好东西,不过炮塔设计依然有可取之处,比如稳定系统、电动辅助装填装置等,但也谈不上多吸引人,因此海军开篇便直奔鱼雷而去。
鱼雷作为海军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海军都没放弃在改进各自的鱼雷,现用的蒸汽瓦斯鱼雷因为排出的空气会产生气泡,所以航迹非常明显,实战中容易被对方早早现而及时规避。
因此,各国对鱼雷的其它动力方式下了不少工夫,而德国人在这方面则可以被称为专家,早年间主要海上国防力量都靠潜艇、快艇和驱逐舰的工人海军在鱼雷的研究上下了不少的功夫。
本来,德国人便就在电动鱼雷这方面独步天下,早在欧战末期就已经将电动鱼雷投入了使用,而工人海军的进一步研究又让德国人在过氧化氢鱼雷这条分支上大幅推进,可以说是鱼雷方面的专家了。
而国防军在鱼雷的研究上,除了电动、过氧化氢,也曾研究过氧气鱼雷,传统热动力鱼雷以压缩空气为氧化剂,但是众所周知氧气只占空气的21%,其余的氮气不参与反应,在排出鱼雷时还会产生大量气泡,如果改用纯氧,那么热效率显然能够得到极大提升。
但海军很快就放弃了以液态纯氧代替压缩空气的研究,这东西实在是过于不稳定了,无法控制,与国防军四平八稳的建军思想就不符合。
而电动鱼雷因为自身特性,它的射程、航、威力都比传统鱼雷要小,水面舰队普遍不欢迎它,因此之后便转进了过氧化氢鱼雷的研究。
目前最先进的过氧化氢鱼雷是马尾电雷研究所研制的三六式双氧鱼雷,口径依然是21英寸,即533mm,全重1875公斤,长7。2米,战斗部装药382公斤,最高度46节,该度最大航程7。5干米,依然采用传统的触引信,引信技术同样来自于德国,因而两者很接近,都有一个十字锚状的触压杆,可以保证鱼雷小角度击中目标时不会跳弹,动作可靠,缺点自然是重量较大,人工装填麻烦。
这型鱼雷主要用在水面舰艇,而水下舰艇主要使用的是三三式蒸汽鱼雷和三四式电动鱼雷。
前者自然存在热动力鱼雷的固有问题,而后者的性能也不敢恭维,唯一值得庆幸的还是它还没有使用磁感应引信,否则这玩意儿早就被潜艇兵踹到一遍了。
而德国人拿出的东西就很有吸引力了,作为在一战就实施过大规模潜艇战的国家,德国当然清楚热动力鱼雷尾迹容易暴露的弱点,从很早之前德国人便开始研制g7e电动鱼雷。
该项目从1929年立项,1934年便拿出了成品,可谓神。
德国人如今摆在海军面前的是g7eTII)型鱼雷,德国人还是很诚实的,德国海军也才刚刚拿到这东西,直径534mm,长7。16米,重16o3公斤,以电池组提供动力,装药量28o公斤,以最大航3o节航行时射程为5干米。
从纸面数据来看,这件装备的性能自然可以称得上非常优秀,3o节的航和五干米的射程都远闽局研制的三四式电动鱼雷。
但实际上,g7e远谈不上完美,如果按其特性画个多边形分布图的话,除了无尾迹、噪声低、隐蔽性突出外,绝画不出一个外廓匀整的蜘蛛网样的性能分布图。
只不过,众人现在还不知道罢了,德国海军的潜艇兵大概也不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