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军是没有权力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理的,不在他的权责范围之内,所以都是建议。不过,想来省里也没有人会拒绝他的建议就是了。
事情处理完就到中午,张铁军拍拍屁股走人了。留下一地鸡毛。
游轮在江面上划过一个完美的弧度调过船头,长鸣一声向南而去。
从宜昌开始,长江就开始向南,到枝城东拐枝江,枝江大曲的那个枝江。
然后从荆州开始一路向下,在平原上画出一连串的曲线弧线之后到达岳阳,在岳阳交汇了湘江以后猛的一跳。
一个大对勾折向东北到达武汉。
历史上这一片区域是一片汪洋,叫云梦大泽。
南北朝的时候,黄河流域战乱不断,天天打仗,人脑袋都打成了猪脑袋,为了躲避战祸,人口大批南迁。
在南迁的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滞留在了江汉地区。
这么多人为了生存,为了吃饭,为了活着开始向大泽进军,他们开沟挖渠筑路,建立排水系统,古老的云梦泽就这么消失了。
到唐代中期,江汉地区已经是沃野千里,大部分泽区都已经成为了田地,只留下了一地缤纷的大小湖泊。
汉书记载天下有九大泽,从湖北一直到江苏,山东一带。
这些大泽都是从唐代开始慢慢消失的。北宋的时候山东还有八百里水泊,雷泽震泽也都还存在。
震泽就是太湖,现在还有辣么大。
山东菏泽是唯一一个以泽名为地名的城市,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都在那一带。
哦,梁山水泊就是大野泽,也叫巨野泽,是在元代因为黄河改道消失的。
一路上,张铁军除了处理文件,就是给这几个人讲大川大泽的故事和传说,给她们普及地理知识。
游轮在岳阳还拐到洞庭湖里绕了一圈,体验了一下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感觉。
可惜来的时间不对,没能见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也没看见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到是感受了一下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和岸芷汀兰的郁郁葱葱。
话说老范从来都没到过洞庭湖,就凭着一幅画能把洞庭湖写的如此浩瀚萧然神形俱备,真真的令人佩服。
不过,张铁军对这句吞长江就有些疑惑,明明是湘江水北上汇入了长江啊,或者他说的长江就是指湘江?
到也不是不可能。
历史上长江也并不是专用词汇,六朝以前长江的正式名字是大江,也难说北宋的时候就不这么叫,毕竟古人怀古嘛。
苏轼不就是还把长江叫大江的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没下船。岳阳楼是一八八零年重建的,八四年重修的,感觉没啥意思。不过到也好过八五款的水泥电梯黄鹤楼。
话说黄鹤楼的原址那地方现在叫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念碑,挨着陈友谅墓不远。陈友谅是谁知道吧?
游轮到达武昌的时候,已是第二天下午。这么说也不对,停的是汉口这边。
武汉是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是汉江和长江交汇的地方。其实交汇的不只是汉江,只是它最出名。
汉江古称汉水,从陕西源流到湖北,是长江最长的支流,也是过去几千年相当繁忙的主要船运航道之一。
汉阳镇和汉口镇本来是一块6地,一家人,在明代成化年间的时候,汉江突然闹脾气,改道了,硬生生把一块地分成了两块。
汉阳因为在汉江以南,所以叫阳,汉口好理解,就是汉江的入江口。
至于武昌的名字,那就久远了,这地方原来叫鄂县,是个船运重镇。
当时孙权和刘备打仗嘛,争抢荆州,结果打上火了,孙权一激动,就把都城从建邺给迁到了鄂县,改名武昌。寓武运昌隆的意思。
嘿,你还别说,真就把荆州给抢过来了,把曹丕和刘备都给干了。
记着啊,别一提东吴就是南京,武昌也是人家国都。
做为中原腹地九省通衢,武昌在历史上一直是重地,兵家必争之地,建立民国的时候是做为都的第一选择的。
辛亥革命第一枪为什么在这里打响?(那么第二枪第三枪都是谁打的?)
当时只有贵州不同意把都放在武昌,他说应该放在广州,但是没人理他。已经独立的各个省份的代表齐聚武昌商讨立国。
可惜时运不济,随后清军反扑,汉阳失守,清军屯兵江北虎视江南,武昌极度吃紧,湖北军事形势嘎一下子就相当严峻了。
正好在这个时候,江浙联军攻克东南重镇南京,紧急当中各省代表就转道去了南京继续开会。就这样,南京莫名其妙捡了个都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