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UPU小说网>历史追光地图 > 第6章 孔子(第5页)

第6章 孔子(第5页)

就这样,孔子带着弟子们,风餐露宿,历经磨难,却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

他们的足迹遍布中原大地,所到之处,孔子的学说如同一颗颗种子,播撒在人们的心中。

“夫子,此番游学,虽未达成您的政治理想,但您的思想已传遍四方。”颜回感慨地说道。

孔子微微一笑:“吾道虽未行于当世,但只要吾等坚持,后世必有回响。”

孔子周游列国,68岁时返回鲁国,周游列国共用了14年。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多个国家。

孔子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推行仁政的艰难。他的思想在坚持仁、礼等核心观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适应。

他更加坚信道德和教育的力量,认为通过培养有道德、有智慧的君子,可以逐渐改变社会。

孔子众多弟子中,子路性格豪爽勇敢。在周游列国期间,曾多次挺身而出保护孔子和师兄弟们。

颜回则始终对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即便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能安贫乐道,刻苦钻研学问。

子贡能言善辩,在周游列国时,为孔子一行解决了不少经济和外交方面的难题。生活状态极为艰难。风餐露宿,经常面临食物短缺、居无定所的困境。经济来源不稳定且有限。有时依靠一些弟子的资助,有时接受当地一些敬重孔子学说之人的馈赠,偶尔也会通过为他人讲学获取一些报酬。

孔子回到鲁国68岁的他,深知时日无多,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和文献整理之中。

“夫子,我们如此整理文献,经费从何而来?”子路忧心忡忡地问道。

孔子抬起头:“子路啊,莫要为此担忧。吾等一心为传承文化,自会有有心人相助。且为师还有些昔日学生的馈赠,足以支撑一时。”

子贡走进书房:“夫子,我愿出资相助,以保整理文献之事顺利进行。”

孔子欣慰:“子贡,你的心意吾心领了。但为师更希望你能将所学用于传播正道。”

颜回也在一旁,认真地抄写着竹简:“夫子,我等愿与您一同努力,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孔子看着弟子们,眼中满是欣慰:“有你们在,吾心甚安。”

日子一天天过去,孔子的书房里总是忙碌而有序。

一天,子夏前来请教:“夫子,这古籍中的诸多含义,弟子实难领会,还望夫子指点。”

孔子耐心地为他讲解:“子夏啊,读书需用心领悟,不可拘泥于文字表面。”

就这样,在孔子的引领下,弟子们齐心协力整理了多部重要的文献,其中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等。

《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和删定,保留了三百余篇诗歌。《尚书》据传也经过孔子的编纂和整理。孔子还对周礼进行了研究和整理,使得礼的规范和制度更加清晰和系统。

对于《周易》,孔子作了《易传》,对其进行解读和阐述。《春秋》则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历史资料编写而成。

孔子的儿子孔鲤卒于公元前483,享年5o岁。孔鲤是孔子的独子,孔汲是孔鲤之子。孔汲在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着有《中庸》等儒家经典,对后世儒家学说的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颜回卒于公元前481年,享年4o岁,儿子和颜回相隔两年去世。对孔子的打击非常的大。

颜回去世后约两年,孔子于公元前479年逝世。享年73岁。

回顾孔子的一生命运多舛。孔子三岁丧父,17岁丧母,晚年丧子。

在孔子的生命里没有一天是浪费的,社会实践丰厚,早年为官未展抱负,55岁周游列国,他开私人讲学之风,弟子众多,整理古籍。其仁、义、礼、智、信的理念,成民族道德基石。

其思想影响深远,在政治、教育、文化方面皆有建树。至今智慧犹存,是不朽丰碑与精神导师,贡献和影响永载史册。

晨依依合上《史记》这本书,我有很多话想跟孔子说,我仿佛来到了孔子的身边。

晨依依:夫子,我乃来自两千余年后的读书人晨依依,今日能见到夫子,实乃我莫大的荣幸。

孔子:两千余年后?此等奇事,闻所未闻,姑娘快与我细细道来。

晨依依:夫子,在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有飞机,有高铁,还有能让相隔万里之人清晰相见、即时通话的神奇物件,知识的获取也变得极为容易,人人皆可通过一方小小的屏幕知晓天下之事。

孔子:如此奇妙,实难想象,真乃匪夷所思。

晨依依:夫子,读史时我知晓您一生为推行仁道而奔波努力。您本有机会过上优渥的生活,为何却为了心中理想,甘愿一生贫苦?

孔子:吾之所求,非个人之荣华,而是天下苍生能行仁道,享太平。若只为自身安逸,弃百姓于困苦而不顾,吾心难安呐。

晨依依:夫子,在追求理想的途中,您遭遇无数艰难险阻,难道从未有过一丝放弃之念?

孔子:道之所在,虽千万人阻挡,吾亦往矣。纵前路崎岖,吾志不可改。

晨依依:夫子,您的精神在后世影响深远,无数仁人志士受您启,为正义与真理不懈奋斗。

孔子:吾心甚慰,愿后人皆能秉持仁心,践行大义。

晨依依:夫子,您的思想为后人指引方向。

孔子:善哉善哉,如此吾愿足矣。

不久之后,春秋落幕,战乱纷争的战国时代拉开了帷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