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李儒诉说自已的迷茫之后。
只见李儒却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
“陛下,您的疑惑臣已知晓,且听慢慢道来。”
“陛下可还记得,之前在皇宫中所说的需做的3件事?”
才过了两天时间,刘辩自然记得很清楚。
现在见李儒重新提起,当即也对为何要杀袁隗提出了疑惑。
“陛下可知袁家的由来?”
刘辩一个穿越者,你要让他说曹刘孙他能给你说个三天三夜。
但让他说这些三国外的历史,则是知之甚少。
李儒见刘辩并不了解,便将袁家的历史缓缓道来。
袁家最开始崛起于汉明帝时期。
最开始,是袁隗的祖父袁安担任过汉明帝的司空。
随后其子袁敞也曾担任司空。
其孙袁汤则是担任太尉一职。
最后便是袁隗及其兄长袁逢,两人各自担任过灵帝时期的三公。
虽然灵帝那会搞过卖官粥爵,三公含金量大大降低,但就说是不是三公吧!
一个家族连续四代人都做过三公,因此袁家才会被称为四世三公!
他的便宜老爹灵帝和世家争斗很久。
但对于刘辩一个14岁少年来说,大部分信息情报并不知晓。
李儒讲完后并未马上开口。
而是看着帐中的烛火,烛火在其视线中微微摇曳。
待刘辩将信息吸收的差不多了,李儒才继续开口。
“因大汉实行察举制,举荐官员的权利都在各个世家手中。
那些世家大族子弟,只需随意弄出个孝顺故事包装自已。
再在世家圈子里大肆宣传,等年岁一到,便可举孝廉做官。”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这首童谣便是当今察举制的现状。”
李儒仿佛是发泄着对这不公制度的不满,言语中充满着讥讽。
“我李儒出自寒门,像吾这等没有关系之人,即使再优秀,也没有人能举荐。
只能选择投靠那些世家大族,成为其门客或者簇拥才能谋生。
若是对主家有用,才会拉你一把,正如过去的董卓。”
这些汉末的政治生态情况,对刘辩接下来的行动是有好处的,因此他选择尽心听讲。
李儒谈到董卓,仿佛陷入了对过去的回忆,也是一阵唏嘘。
是董卓给了他一展所长的机会。
他也是倾尽所有为其谋划,即使代价是整个大汉。
不过随后李儒便摇摇头,往事已去,不再留恋。
继续向刘辩讲述着他和董卓曾经的谋划。
“董卓曾经也不过是袁家众多门客中的一员,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发迹。
机缘巧合下,袁隗看中了他,并将他征召进司徒府中做事。
正因此事,才让董卓有了之后的经历。
去平定西凉叛乱,代替卢植去围剿黄巾,围剿黄巾失利也是袁家帮忙减罪,最后去做凉州刺史。
如果没有袁家的支持与庇护,董卓很难走到今天这一步。
某种意义上,董卓就是袁家养在外面的一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