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大内令与少内令两署,全力筹备抽水、开渠所需紧急物资,征用咸阳官车送往各郡,不得延误任何一处毛渠挖掘。”
“其三,太仓令协同关市署,紧急接管咸阳及关中各郡粮市,限定每日粮价及交易量。”
“同时,禁止山东六国粮商进口,严禁将我国大市的粮食运出函谷关。”
说到这里,秦王政语气一顿,锐利的目光扫过朝堂众人,问道:“除此之外,各位爱卿认为有何遗漏之处?”
闻言,嬴高目光一凝。他看过许多电视剧和小说,深知此时往往是人心最不安分的时候。
朝堂之上,必然有人出手,毕竟如今的大秦朝堂,派系林立。
就在嬴高思绪落下之际,大田令振作精神,对秦王政说道:
“老臣以为,引泾工程拖延数年,徒耗民力二十多万,致使渭北二十余县无力抢修毛渠以缓解旱情。”
“老臣斗胆请求吾王紧急下令:立即停止引泾工程,遣民归乡,各自抗旱。”
……
嬴高目光炯炯,他清楚,引泾工程乃文信侯吕不韦提议,由郑国李斯主持的郑国渠。
熟悉历史的嬴高自然明白,这项工程绝不能停止。
“臣等附议。”
就在嬴高思绪千回百转之际,七署大臣异口同声,赞同大田令的请求。
毕竟他们的利益一致,而王绾是秦王政提拔的官员,此时,大秦朝堂的党争已初露端倪……
在压制王绾之际,各大家族已积聚起可观的力量,自惠文王之后,他们再次崭露头角。
“微臣有异议。”
殿侧,记录朝议的长史王绾猛然搁笔抬头,打断了正欲起身的嬴高。
“禀陛下,引泾工程已历时多年,虽尚未见显着成效,但此事攸关重大,微臣认为不宜遣散民夫。”
“长史之言,不合当前修真国情,亦非修炼之道。”
嬴高起身,又被打断,大田令冷笑一声,王绾年少位轻,此刻的无力显而易见。
“修炼之道犹如烹炼灵丹,需点滴积累,方能成就大道。若在此事上急于求成,必致国难临头。”
“引泾水出山,我大秦六代未竟其功,原因在于工程浩大,出了我大秦之力。”
“正因为工程艰巨,更需长远筹谋。如今大旱逼人,饥民遍野,集中民力急挖灵渠以抗旱,才是当务之急。”
“一味贪大,聚集二十万民夫于山野,一旦粮草告急,必生饥民之乱。届时天灾人祸交织,我大秦何以立足?”
“大田令所言有理。”
七署大臣异口同声,以实际行动支持大田令。
嬴高听至此,已明白针对大秦、针对秦王政的风暴正在暗中酝酿。想到这里,嬴高起身。
“儿臣亦反对搁置引泾工程!”嬴高神情庄重,向秦王政深深一拜。
此刻,七署大臣面色阴沉,一旁的王绾却松了口气,他深知仅凭自己难以抵挡众人。
唯一的希望,或许就在嬴高身上。
“哦?”
秦王政本欲制止,见嬴高突然插话,眉心微蹙,问道:“给孤一个理由。”
“禀父王,引泾工程规模宏大,且已进行至关键阶段,此时遣散民夫,确有助于抗旱。”
“但二十万民众,遣散容易,再聚则更为困难。一来二去,不仅耗时更长,也会消耗更多资源。”
“儿臣以为,与其让二十万民夫抗旱,不如坚持引泾工程,下令二十万蓝田大营修士参与抗旱。”
……
“轰……”
嬴高一番话,顿时令朝堂陷入更大的混乱。此刻,文臣惶恐,武将亦持反对意见。
“陛下,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
……
见朝堂上仅剩嬴高、王绾等寥寥几人,其余皆反对,秦王政微皱眉头。
见嬴高还想反驳,秦王政摇头道:“此事勿再争论,稍后再议。各位大臣先回署,即刻按方才决议行事。”
“臣等遵命!”
……
望着文武百官6续离去,嬴高无奈摇头。他明白,要安然度过此次大旱,大秦锐士必将介入。
按照他的设想,大秦锐士将如大军一般,奔赴前线,以人力扭转天象。
嬴高面色如水,他知道还有另一条路——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