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UPU小说网>回到西晋当王爷 > 第77章 理念碰撞下(第1页)

第77章 理念碰撞下(第1页)

“呃……让我想想。”陈逸悲催了。自己一番胡言乱语,碰到这些死脑筋的,他能不悲催吗?推到哪家圣人头上呢?哦,神农氏,神农氏最好,人家老人家对农业最为在行。只是神农氏那时仓颉造出字没有呢?不管了,大不了让这些人去找神农氏问去,于是悲催的的神农氏老祖横着也中枪了。“哦,好像是……好像是神农氏。《周易》、《世本》还是《管子》,时间太久了,本官也记不清楚了。”

“呃……”王庆无话可说了。因为史上关于神农氏的记载实在是太多了,何况王庆也读些书,不过就龙溪这荒山僻壤,供他可读的书也确实没法与处在建康这个华文化文化中心的陈逸相比。《周易》他还曾读过,《管子》他也听说过,至于陈逸口中的《世本》,那就闻所未闻了。被兰娘寓为不学无术,虽然心中还想找回些场子,可肚中的浅薄却是无法令他拿出证据反驳一二,只好认输道:“哦,老夫才学浅薄,实在无法与使君相比。使君还是继续说吧。”

“嘿嘿……”看着王庆像斗败的公鸡一样脸红脖子粗,陈逸不禁为自己神来之笔得意忘形。察觉不妥以后,连忙正正神色,接着说道:“还有就是粪……”这个时代还没有出现肥料一词,肥料在古代被概称为粪。提起肥料,陈逸就无语。

肥料在中国的应用很早,《礼记》上就说过利用夏季高温和降雨沤腐杂草,“可以粪田畴,可以美上疆”,《孟子》说“百亩之田,百亩之粪”,《荀子》说“多粪肥田”等,不过秦汉以前这些肥料多是草粪。到了汉代农家肥源迅扩大。当时溷肥(厕所人粪尿)、厩肥(牲畜粪肥)、蚕矢(蚕粪)及其他排泄物、碎骨等肥料种类大大增加。在施肥方法方面,基肥、种肥和追肥的施用已分别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人已经从过去简单地利用野生绿肥展到栽培绿肥。西晋《广志》称“苕草,色青黄,紫华,十二月稻下种之,蔓延殷盛,可以美田”,这是人工栽培绿肥的最早记载。

只是龙溪这地方不知是不是受蛮僚影响太深的缘故,还是与外界隔绝太久的缘故,对粪肥的利用少之又少。对农家肥的利用也仅仅限于秧肥,也就是育秧时才用些草肥,至于那些溷肥、厩肥都很少利用。大田根本就不使用粪肥,全靠地力支撑。不过好在龙溪开不久,加上每年河水淤灌,土地肥力还能支撑。而且龙溪地广人稀,可用土地也多,百姓也大多采用轮耕方式,土地收成勉强也过得去。不过这样,反而让他们的农耕技术更加落后于中原和吴扬地区。

落后的生产技术,就无法承载过多的人口。仅就目前,这种生产方式养活龙溪稀少的人口不成问题。不过陈逸想的不是令这些人能够衣暖饭饱,而是要大力开龙溪,引入更多的人口,所以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必须要进行改进。不过生产方式的改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他唯有从黄陈王等世家大族开始,借用他们的实力,让龙溪百姓看到改进生产方式的好处,这样才能提高普通百姓提高生产方式的积极性。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陈逸拿出后世一句农谚,来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庄稼和人一样,需要吃喝。只有吃得好喝的好,才能够强壮,才能够结出更多的果实。庄稼需要的养分哪里来?就是从土壤中获取。只是经年利用之下,这些养分越用越少,造成庄稼吃不饱,就会面黄肌瘦,也就接不出太多的果实来。怎么办?这就需要往田间施粪,增加地力,保证庄稼对养分的需求。”

“郎君稍歇,喝口水再说不迟。”见陈逸有些嘴干舌燥,趁着陈逸老师嘴巴停下的机会,兰娘端起一碗凉白开递了过来,关心说道。

说了这么多,陈逸确实口渴了,接过水碗,咕咚咕咚一口气喝完。用手抹了抹嘴巴,朝着众人一笑,不好意思说道:“刚才扯得远了,不过说了那么多,也并非胡言。因为只有知道了这些,才能说明作物栽植并非是越稠越好。秧苗太过稠密,幼小尚不明显,一旦长开来,就会茎叶相互交叉,密集难分,造成阳光和空气流通不足,下面的茎叶就会因为阳光和空气不足,形成黄叶甚至烂叶。作物生长全靠茎叶吸取阳光,再加上秧苗密植,土壤养分供应不足。没了那么多茎叶,自然就不会强壮,形成茎干弱小。若在遇上强风,自然会大批倒伏,造成产量不足。所以作物密植并非好事,浪费粮种不说,还容易引各种病变,反得其所。”

说到这里,三人脸上已是若有所思,似有感悟,就连王庆也是闭目沉思,不再难。三人虽然觉得陈逸说的有理,只是几千年来多种多收的观念,很难令他们接受陈逸的这种理念。陈逸并不希求他们很快能够转变过来,毕竟几千年来人们迷信的就是多种才能多收。即使到了后世2o世纪后期,农业科学技术还没有全面推广的年代,多种多收的观念还一直颇为盛行。

见三人虽然有所感悟,却是迟迟不肯表态,陈逸知道他们心中的症结所在,也就不再勉强,微微一笑,说道:“诸位既然不信,不知敢否再与本官赌上一把。”

三人一听,顿时来了精神。陈圣泽拱手问道:“使君,不知如何赌法?”

陈逸指着远处其他未插秧的稻田,豪气说道:“除这养鱼稻田之外,各位再拿出十亩稻田,采用本官这疏植之法。秋后收成若是比不上其他各田收成,本官愿每亩赔付尔等十万钱。若是收成过其他,本官也不要尔等赔付,只需将此法在龙溪推广即可。”

听有此只赢不输的赌局,三人心中均是一喜,当即豪爽答应下来。也不怪他们不豪爽,当下龙溪上好良田亩产粟谷不过六七石,一石按6oo钱计算,所得不过三四千钱。若是此季赢了陈逸,每亩即可赢钱十万。即使输了,看到省种又增产的良法,说不得自家嘴皮子都无需动,那些农户还能不争着抢着去学。如此好事哪里找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