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没有说出来,小刘娜已经一屁股坐了下去,不借助任何工具,就顺着沙丘向下滑行。
往西走不远,就是号称“西北边境第一连”的185团一连驻地。
旁边一座高大的沙山,被叫做“眼睛山”。
这座山上有几棵耐旱、耐寒的爬地松,扭曲着转向地面生长,酷似边防战士的一双眼睛。
据说中苏关系紧张时,这双警惕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现在中哈关系缓和了,这双眼睛中的一只,因爬地松渐渐长大变成了实圈,被人们称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眼睛山下“西北边境第一连”的驻地内,有一座“185团抗洪守土纪念碑”。
据边防战士介绍,那是在1988年4月23日,中国与苏联的界河——阿拉克别克河爆特大融雪性洪水,咆哮的洪水冲垮了桑德克龙口堤坝,大片的房屋、草场、良田被淹。
根据当时的国际惯例,河道位置决定了国界线。中国被河水淹没的地方,将有可能成为苏联的领土。
为保卫国土,185兵团全体、驻边部队和当地群众一同投入抗洪。
经过16个昼夜的奋战,终于堵住决口,没有流失一寸国土。
如今,位于一连的一八五团团史馆内,还陈设着当年部分抗洪守土英雄的照片。
虎永刚几人在白沙湖周边转了一圈后,回到219国道继续北上。
大约一个小时后,到达了铁热克提乡,这里已经属于喀纳斯景区了,里面有个着名的景点——白哈巴村。
白哈巴村,位于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界河边,属于中国版图雄鸡的尾羽,被称为“西北第一村”和“西北第一哨”,是中国境内仅有三个蒙古族图瓦人集中居住的村落(另外两个是禾木村和喀纳斯村)。
这是“中国最后的原始村落”,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2oo5年,白哈巴村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八个小镇之一”。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2世纪,当时成吉思汗西征时就经过此地,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语言、风俗和宗教信仰。
虎永刚的车到村口,先看到的是高坡上立有一块高大的石碑,上面写有“西北第一村白哈巴”,石碑一侧,就是中哈边境线的铁丝网。
走进村里,就现这里居住生活着的村民,全部都是蒙古族图瓦人,他们世代以放牧、狩猎为生,居深山密林,勇敢强悍,善骑术,善滑雪,能歌善舞,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
村里的民居很有特色,是典型的图瓦人木屋,这些风格别致的木屋被称为木楞屋”。
其四壁皆为原木结构,房屋下部呈正方形,下部呈等腰三角形,顶尖坡陡,整体结构非常稳固,房屋墙体圆木之间的缝隙以苔藓填充。
原木垒砌的木屋古朴典雅,散布村中绿草如茵的山坡上,炊烟袅袅,奶酒飘香,让这古朴的小村更加充满神秘色彩。
村里人自豪地介绍,白哈巴的自然风光壮丽,四季景色各异。
春天,漫山遍野的野花竞相开放,宛如花的海洋;
夏日,绿草如茵,气候凉爽,是避暑胜地;
秋天,层林尽染,金色白桦林与远处的雪山相映成趣;
冬季,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仿佛人间仙境。
刘伟民感叹不已,“此地适合慢游。等我有了空闲,一定要来住上个十天半月的。”
为了赶往今天的计划目的地,他们也只能走马观花地转了一圈,最后看了一下村边的“西北第一哨”,就匆匆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