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也并没有什么关系。
瞿外婆长期屈居后宅,瞿妈妈又只是个女儿家,家里并不重视,所以瞿外婆就将自己的手艺偷偷全部传给了瞿妈妈。
瞿妈妈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学织布了。
同样的,她也十分有天赋,十来岁就能织出云锦了。
这些年,瞿妈妈和瞿爸爸住在山上,他们身上穿的,可都是她一点一点织出来的。
到现在,可以说,手艺是一点都没有生疏。
瞿秋离这才知道有这么一段故事。
真要说起来,他娘亲这手艺,要是在现代的话,顾及得是国宝级纺织大师了。
“其实你要是方便的话,可以把蚕丝送到我这里来。”瞿妈妈没有织过那么轻的纱衣,所以也没什么太大的把握。
但是如果可以试试看,她就应该知道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了。
而不是像儿子这样,像只无头苍蝇,所有纺织知识都想一股脑研究透彻。
瞿秋离仔细考虑了一下可行性,最后同意了。
就算他娘亲这里织成功了,那他也没办法带回去,但是,他可以把技术带回去啊。
再退一万步,哪怕是失败了,无非也就是浪费一些蚕茧而已。
虽然研究室的蚕茧不多了,可这不是马上过年了嘛,年后就开春了,开春了就能继续养蚕了。
再不济,他们还能用暖房养蚕。
总之,试一试,没有一丁点的损失。
能帮到儿子的忙,瞿妈妈吃午饭的时候都满脸的笑意和藏不住的辛福感。
第一次给儿子过生日,瞿爸爸和瞿妈妈都很重视。
一桌子菜,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山上跑的,应有尽有,瞿秋离吃得很开心。
甚至,这大冬天的,还有两道蔬菜。
他有点好奇。
蔬菜在现代,一年四季都有,不稀奇;但古代的冬天就不得了了,能在冬天吃上蔬菜的,那可都是达官贵人了。
瞿爸爸有点骄傲,“我不是自己搭了个窑厂嘛,那边温度高,我就将就在旁边搭了个小暖房。”
暖房里的菜虽然长得不如春夏那么水灵,但也能吃。
好歹可以给冬天的饭桌上增添一抹绿色。
瞿秋离自然是知道他亲爹烧窑的,听闻,他点了点头,还是夸了一句“我爹真厉害。”
瞿爸爸咧着嘴笑了,一脸的傻样。
完全看不出曾经那个光风霁月的斐然公子的半分风采。
瞿妈妈也在偷笑,她知道儿子不怨她和夫君,但其实儿子对夫君,心里是有隔阂,这一点她很清楚。
如今儿子夸了他爹,他爹不就得傻笑了嘛。
瞿秋离心里也清楚,他对亲爹的隔阂不是因为自己,不管是因为他爹当年的判断失误也好,还是害他流落在外也罢,他都不在意。
反正他好好的长大了,还因此遇到了蔺向禹和疼爱他的蔺爸爸和蔺妈妈。
他对亲爹的隔阂,那是因为爷爷。
爷爷都那么大一把岁数了,还得操心儿子,哎
作者有话要说
瞿爸爸和瞿妈妈,都是为了给儿子事业助攻的。
感谢小可爱们的留言呀。
这篇文没几万字了,大家想看什么番外呢
作者目前就定了一个瞿秋离和蔺向禹青梅竹马的番外。请牢记收藏,&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