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下罪已诏,是因为刚刚即位,得位不正,又突逢天灾,为了自已的政治立场,才口吞蝗虫,下罪已诏,以平舆情民怨。
可对于现在的朱元璋来说,这大明朝就是他一手打下来的,他就是开国以来的第一任帝王,二十多年来皇权已经极为牢固,下罪已诏干嘛?下罪已诏那蝗灾就不来了吗?
他要的是阻止这场蝗灾的方法!他要让他的百姓不忍饥不挨饿!
轻飘飘的下一道罪已诏,然后不管不顾,让百姓在蝗灾中家破人亡?简直放屁!
这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罪已诏,亏他想得出来!
一旁的王灵善听着朱元璋语气中的怒意,整个人都懵了。
“什么罪已诏?什么乱七八糟的?我说的是遏制蝗灾!”
朱元璋冷笑:“就凭吃?”
“就凭吃!”
“蝗灾飞过铺天盖地,人就是拿麻袋去抓都是杯水车薪,怎么可能吃完?”
王灵善笑道:“谁说只有人吃了,当然是让畜生吃,让鸡鸭鹅去吃。”
朱元璋皱眉,表情大为不解。
王灵善转身,对敬德说道:“去,给我捉几只蝗虫过来。”
然后神秘莫测的对朱元璋说道:“治理蝗灾,要遵循天理的……”
来来来,就让我这个医大高材生给你讲一讲生物防治的事情!
--
所谓概念,便是从无到有的一种理论,它本身或许并不难理解,但是在第一个人发现并总结出这条概念之前,纵使再简单的事物都不会有人去思考他的因果。
譬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其中最重要的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条理论在推广开之后很容易理解,甚至在后世的小学教材中就可以轻易见到,但是在这条理论没有被发现总结出来之前,很少有人会去关注这些地球上的生物是怎么来的。
对于朱元璋也是一样,他是一个卓越的帝王,但他也是一个古人,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利用生物链去抑制生物种群密度从而达到防灾的目的,这种后世人一看就理解的事情,朱元璋并不能凭空想出来。
用鸡鸭防止虫害,最早也是在明朝中期被一个叫陈经纶的人提出来的,只是王灵善现在将这个过程提前了近百年。
“陛下,请问,蝗群何以成灾?”
“所过之处,禾稼竹木皆尽,与人畜争口粮,且数量庞大,无孔不入,防无可防。”
这时候,敬德已经跑了回来。
这个季节的蝗虫是很好找的,只是他不知道自家主子要这些蝗虫干什么,也不知道要活的还是死的,生怕伤到了这些蝗虫让主子不好在陛下那里交差,所以干脆用衣服的下摆紧紧的包成了一个球,把还活着的蝗虫都放到了那个布球里边。
王灵善随手将一根箭羽折断,从断口抽出一根细长的木丝做成木签,将布球中绿油油的蝗虫一个个穿到了木签上,然后将木丝放在靶场的火盆中炙烤。
当然,这期间两个人对话也没有断。
“那再问陛下,蝗群为何数量庞大。”
“当然是能生!这群魑魅魍魉在地上边吃边生,一天数量就能翻倍。”
“对!根源就在这儿,蝗虫繁衍太快,子子孙孙连绵不绝,但是如果将蝗虫从子子孙孙这里断掉呢?”
朱元璋一脸不解:“怎么断?”
“蝗虫之害,源于数量之广,陛下且看,刚刚敬德捉到的这几只蝗虫是青色的,纵使会飞也不过数尺之遥。”
“可一旦他遇到干旱,蝗虫就会大量繁殖,并发生变异,生出双翅,攻击性极强!为了觅食而四处迁移。”
朱元璋不耐烦:“别卖关子,说点而朕不知道的!”
急性子,还不允许我显摆显摆了?好不容易有了一回穿越者的优越感!
“蝗群因干旱而生,却喜欢在低洼易涝觅食产卵,所以刚刚大涝的淮北的一定会让蝗群大量停留产卵,虽然已经发生的蝗灾无可挽留,但我们可以把蝗虫阻隔在淮北!让这批蝗灾在淮北断子绝孙,防止他们北上关中,更防止它们来年肆虐。”
“猫吃鱼,狗吃肉,此乃天理所然,所以鸡鸭吃蝗虫,天经地义。”
“蝗虫飞起来无法可治,但终归是要在地上产卵的!我们就从他们的子子孙孙做文章!”
“你是说,那些鸡鸭去吃那些幼虫?”朱元璋一点就透。
“对!只需要将鸡鸭赶到淮北地区,然后不予投食,这群鸡鸭自然会自已觅食,无论这些蝗虫在地下产卵多少,这群鸡鸭都能将他们的幼虫吃掉!鸡鸭大军只需要迎着蝗群这么一路吃下去,就能将新生的蝗虫削弱大半。”
“至于天上飞的蝗虫,只要没有新一批的蝗虫成长,后继无力,自然不足为惧。”
这时候,火盆中的已经有异香飘了出来,蝗虫烤好了!
王灵善满意的闻了一下,一抬头,发现朱元璋一双眼睛锃光瓦亮,脸上哪还有之前的阴沉表情?
妙!太妙了!天上飞的拿他们没办法,就从蝗群子子孙孙下手,用鸡鸭吃它个一干二净!
这个方法简直太妙了!
朱元璋不是什么死板的帝王,当时就在脑海中推演这个计划的可行性,在没有什么其他方法的情况下,竟然觉得这个方法越想越可行。
王灵善看他盯着蝗虫越来越亮的眼神,不由说道:
“陛下……来一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