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犹豫再三,决定把他送到孙元化的手下。
下定决心之后,其他人的安排,朱由校便没有插手,一切按照惯例来。
文震孟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主要职责是掌修国史,掌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
傅冠、陈仁锡会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主要负责文献编修工作。
至于卢象升,被朱由校授予了翰林院庶吉士。
其余的新科进士也都有安排,进翰林院的进翰林院,六部观政的六部观政,地方任职的地方任职。
恐怕也只有在考场上,他们才是平等的,一旦考试结果出来,他们的人生将会生巨大的变化。
当然,不管如何,他们总是幸运的,能够会试得中,足以光宗耀祖了。
“三弟,去工部观政,你怎么闷闷不乐啊?”
宋应升比自己弟弟大了九岁,今年已经四十五岁,已经确定前往贵州当县令。
对于这个任命,宋应升没有丝毫的怨言,别人都是寒窗苦读十年,他苦读了三十多年,能够做官一任、造福一方,对他来说是十分开心的事情。
“大哥,你说我怎么被安排到了工部观政,按照名次来说,我也该前往地方做官才是。”
宋应星的想法和自己大哥一样,好不容易考中了进士,这不得到地方上好好施展自己的才华。
工部观政?
三年观政结束之后,自己在户部当个主薄之类的京官,又怎么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呢?
“留在京城还不好啊,不管是京官还是地方官,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便是了。”
“过两年四弟考中举人,再来京城科考,起码也能有个住处,不至于像咱们这样,找客栈都没有好房间。”
宋应升也知道自己三弟的想法,这个时候自然那也只能宽慰。
宋家在江西奉新算的上是名门望族,他们的曾祖父宋景,是弘治十八年进士,曾经担任过南京的吏部、工部、兵部,三部尚书,最后在都察院左都御史任上病逝。朝廷追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谥庄靖。
即便是他们的祖父早逝,父亲一辈子都只是个秀才,可曾祖声望还在。
宋应星从小就天资聪慧,几岁的时候就能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十几岁便考入奉新县县学为庠生,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堪称天才。
从小时候,他们父亲就经常给他们讲曾祖父的故事,他们也下定决心像曾祖父那样,做一个好官。
二十八岁的时候和宋应升一起参加会试,奉新诸多考生,只有他们两个中举,人称“奉新二宋”。
“大哥放心,小弟只是有些遗憾,不管做什么官,我都不会忘记初心!”
看到宋应升如此安慰自己,宋应星也不是小孩子了,三十六岁的人,自然也能看开。
“如此便好,三弟,此后咱们两兄弟相隔千里,彼此难以照应,千万保重!”
宋应升点了点头,随即郑重的说道。
“贵州山高水远,大哥也一路保重!”
宋应星也对宋应升说道。
兄弟两个对视一笑,宋应星送大哥出门,走马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