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几年,得不到贵人的赏识、推荐,无法入仕。
去参加县衙的考核,又不曾通过,最后还是只能当个他自己都看不起的田舍奴。
周家祖父自己平庸,便寄希望于儿子们。
四个儿子,从小就拿着那几本书刻苦研读。
长子、次子都是榆木脑袋,怎么读都读不明白。
三子略好些,虽然不是天才,却也靠着认识的几个字,考进县衙做了个不入流的小书吏。
小儿子最聪明,嘴巴也最甜,哄得父母、哥哥们都把他当成了神童。
整合全家的资源,全力供小儿子读书。
结果,花了十几年的束修、笔墨,却还是没有读出一个名堂。
虽然小儿子还说自己只是“时运不济”,没有遇到赏识他的贵人。
只等遇到真正的伯乐,他就能一飞冲天,哄着父母、家人不但继续供他读书,还把他的儿子也当成了神童。
周家大房、二房、三房,则成了被吸血的可怜虫!
天知道,当初王棉从堂兄口中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内心是何等的惊诧:
卧槽!
这不是典型的科举农家子的桥段?
而周既明就是大房的长子,有偏心又糊涂的祖父祖母,有明明平庸却会骗人的吸血小叔、堂弟,还有老黄牛一样的包子爹娘……一大群的极品亲人。
按照网文的套路,周既明要么是穿越,要么就是少年天才,硬是在一路荆棘中,靠着读书、科举,平步青云,最终位极人臣!
男主啊,还是科举文的男主。
巧的是,周既明还考上了东山书院,跟王棉的堂兄、堂弟是同窗。
因着堂兄堂弟的关系,王棉与周既明也就有了接触。
周既明果然没有辜负“男主”的身份,十三岁才开始读书,只读了三四年,就已经成了书院先生们最喜欢的弟子。
就是沈度,也亲自考校过周既明的功课,还指导了他的文章。
周既明继王棉之后,成为第二个能够称呼他为“先生”的学生。
王棉:……嘿,又一个外门弟子。
她与周既明的关系,也就更近了一层。
出身相仿,“同门”情谊,还是王棉认定的潜力股,某件事也就顺理成章了。
王姮:……
姐妹,咱们相处这些年,难道我还不了解你?
王姮本就是个心思细腻、直觉敏锐的人。
对待自己的嫡长闺,更是无比的熟悉。
她在王棉的眼中,根本就看不到女子对于男子的痴恋。
阿棉或许喜欢周既明,但绝对称不上“爱慕”。
周既明呢,应该也喜欢阿棉,可他也没有为了阿棉而如何如何。
作为“同门”,王姮与周既明也是熟悉的。
周既明确实天赐聪慧,克己复礼,但他太冷静、太克制了。
王姮甚至都没有看到周既明有过失控、失态。
现在的楼彧也是冷静的、淡然的,但与周既明还是不同。
周既明有一种沉重的责任感,他仿佛自己设定了条条框框,以及某个目标。
他的读书,他的人生,都在这些设置之内,也都只是为了那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