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问后世是怎么解决“黄宗羲定律”的?
很简单,彻底废除长达26oo多年的农业税,让农业税变成历史。
至于有没有真的废除?
呵呵,不能多说,多说是要喝紫菜蛋花汤的,没有菜,没有花,也没有汤……
朱高炽没有去想什么“不切实际”的废除农业税问题,而是依据林煜给出的源头思路,开口问道。
“林先生,官吏的腐化是因为国家没有与之匹配抗衡的监督力量,那么增加新的监察系统可行吗?”
不怪朱高炽会这么去想,因为大明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设立了锦衣卫,用于监察百官,同时也兼职对草原外藩的情报工作。
这太常见了,唐朝的不良人、宋朝的皇城司、明朝的锦衣卫、清朝的粘杆处……
这些都属于古代皇权设立出来,用于监察和刺探情报的特务机构。
锦衣卫挥过的最卓越作用,甚至史书留笔的就是在万历朝鲜战争期间,居于日本的锦衣卫提前带回了丰臣秀吉将要入侵朝鲜,并以朝鲜为跳板攻打大明的军事情报。
当然,锦衣卫只是朱元璋监察百官,用以“重典驭臣下”的特殊政治工具。
到了永乐靖难过后,因为皇权合法性的问题困扰,锦衣卫一直用的不那么顺手,索性便在五年前,正式设立了“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的新官署,并且专门任命皇帝亲信宦官作为东厂领。
不过,东厂到底是建立没多久,而且东厂更多是作为锦衣卫的监督机构,用于协助皇帝调遣锦衣卫,算是变相为皇权上了一道保险。
朱高炽现在就在想,反正自己的父皇已经违背祖制,任用宦官设立“东厂”了,那自己可不可以再设一个“西厂”?
东厂监督锦衣卫,锦衣卫监督百官,那确实还缺个小吏没人管。
如此,他来设立“西厂”,监察下面的小吏不就好了?
“要说设立对小吏的监察机构有没有用?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把史书往前翻,先看看大宋是怎么做的?”
林煜笑了笑,虽然他看不起“大怂”朝,但人家在****上用过的政治手段、帝王之术,确实对现在的大明很有参考价值。
毕竟,武力值、侵略性不足,那就点满内政和权谋的技能树,这也很合理!
“北宋开国,设御史台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具有‘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的监察之权。”
林煜详细剖析道:“而北宋御史台的选官资格,其但凡能入御史台的,即便是在官职编制上为属吏身份的主簿和检法,也必先为士大夫,方才能够担任(因为这俩往往是正任台官的直接候补者)。”
“至于大宋的御史言官,更是必须确保具有一定的履历经验,宋廷干脆为此出台律法,规定只有担任过两任县令者,才有资格担任御史,而这在宋以前的历朝律法中是完全没有的。”
“再说权力,在宋初的时候,御史台可以在没有一定证据的情况下奏弹百官,奏弹失实也不必承担任何责任,而且明确规定御史必须每两个月向皇帝奏事一次,谓之“风闻弹人”。
不仅仅只有御史台,大宋还在唐朝谏官的基础上,于门下省设立了谏院,但其主要职掌不是规谏君主,而是举臣下的不法行为和对朝廷各部门的措施提出‘谏正’。”
“谏院和御史台,这俩也被并称‘台谏’。”
“到了宋朝中后期,御史台与谏院进一步合体,逐渐产生了台谏合一的监察怪物。而且宋朝的御史官人数没有定制,可多可少,随皇帝意旨而定,除御史中丞比较固定外,其他御史是可以随时增减递补的。”
“总而言之,到了宋朝中后期,台谏合一后的御史台,就已经逐步控制了监察大权,其每月都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
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过去,不必管是否有据,就算奏弹不实,也不会受到惩罚。而如果御史台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要么罢作外官,要么就罚‘辱台钱’。”
宋朝御史台展最牛的时候,连熙宁变法时大权在握,如日中天的宰相王安石,也曾被御史唐垌在御前奏弹,胡乱扳咬,而神宗不加责怪。
这导致了大宋的宰相大受牵制,且无可奈何。
因为按规定,宋朝台谏官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属于是绝对的敌对阵营。
“所以,宋朝如此完善的监察机构,你们觉得效果如何呢?”
林煜抛出了灵魂问。
郑和想了想,说道:“或许有效果,但我觉得效果应该比较有限……”
杨荣却是不等他话毕,便直接摇头叹道:“并非是效果有限,两宋的御史台谏监察比之历朝,都要更为严密谨慎,以至于达到了‘细者愈细,密者愈密,摇手举足,辄有法禁’的程度。”
“杨万里的《诚斋集》便有记录:宋太祖曾令后苑造一薰笼,数天未成,太祖怒责左右,臣僚答以此事必须经过尚书省、本部、本寺、本局等许多关口,等到逐级办齐手续后覆奏,得到皇帝的批语‘依’字,然后方可制造。”
“???”
“有这么麻烦?”
郑和被惊到了,宋朝还能这么玩的?
皇帝要做一个薰笼,里面光是准许制作的手续,好几天都批不完。
杨荣接着说道:“宋太祖听后自然也是大怒,问宰相赵普说:我在民间时,用数十钱即可买一薰笼。今为天子,乃数日不得,何也?
赵普回答说:此是自来条贯,不为陛下设,乃为陛下子孙设,使后代子孙若非理制造奢侈之物,破坏钱物,以经诸处行遣,须有台谏理会,此条贯深意也。
宋太祖听后转怒为喜说:此条贯极妙!”
“这便是在说,宋朝之法制,无非其二,一则政出于一,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百官不过奉法遵职而已。
于是,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维,如身使臂,如臂使指;二则定为祖宗之法,要求子孙谨守,以保赵家皇朝的长治久安。”
说白了,一切都是为了赵宋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