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赵大壮早早起了床,刘氏把昨天的白馒头拿了十个放进干净的布兜子里,给他留作中午的干粮。
“娘,太多了,我最多能吃六七个,吃不了那么多。”
刘氏把改好的新棉衣拿出来递给他,“剩下的你给你大郎哥他们点,还有村长,咱家出事人家没少出力,伯玉在县城念书,他那么大岁数还要出去干活,你多帮帮他。
这身新衣服你穿里面保暖,在外面再套个旧的。要是渴了就去大昭寺找狗子,让他给你弄碗热水喝。”
刘氏絮絮叨叨的嘱咐着,朝廷年年都要服徭役,孩子他爹身子骨差,大壮自小就当个大人用,十六岁就开始跟着大人们一起干活,这孩子心眼实,从来不抱怨,累了也不说。
这些年,刘氏觉得最对不住的就是大儿子了。
只希望今天万事顺利,麻椒真能卖钱,也好给他再买点棉花,做双厚棉鞋。
赵大壮出门的时候,村口已经汇集了很多人,大家伙三三两两的朝大昭寺的方向走去,每个人都带着工具和吃食。
现在天冷了,在外面待时间长了手脚冰凉,这种天气出门干活每个人都一肚子牢骚,但这是朝廷征派的,他们也实在没办法反抗。
只希望修路的标准低,他们能尽快结束。
打走了赵大壮,赵老爹赵老娘好好梳洗了一番,穿上补丁最少的一件衣服,叮嘱赵娇娘他们照顾好赵老爷子和铁牛,拉着赵小山的手就往县城赶。
今天有赵老娘在身边陪着,赵小山的安全感一下子拉满。一会就算兜里有十两银子,他也不怕有人跟踪了。
就他娘一声河东狮,谁敢与之争锋?
昨晚赵老爹连夜把所有的麻椒都用磨盘磨了,因为时间有限,磨的大小不一,赵小山看了看,还有好多都能看出来麻椒的形状。
算了,这东西就在山上找到的,属于大自然的馈赠,得之他幸,要求太多容易挨雷劈。
到镇山的时候是辰初(早晨七八点),香满楼也刚开门备料,吴掌柜见他们来了,连忙迎了过来。
昨天赵小山走的时候把他那罐子麻椒油给了牛水生,晚上水生用这东西拌了盘鸡丝,配上点辣椒油,别说,这味道确实不错。
吴掌柜吃的时候还感慨,要是这鸡丝里再放点豆皮就更好了。
可惜现在赵家把豆皮的做法卖给了大昭寺,他们要想买豆皮就要去大昭寺进货,比之前的价格贵了近一倍。
吴掌柜想起谈判时大昭寺监寺的嘴脸,就气的不行。
还佛门圣地呢,把要钱两个字都写脸上了,佛祖的脸面都让他们给丢光了。
赵小山这孩子虽然行为处事不靠谱,但做买卖挺实在,至少不漫天要价。
吴掌柜刚要上前和赵小山打招呼,就见到他身后的一男一女,从长相上不难看出,这对应该就是他的爹娘了。
只是两人的身型,嗯,是不是反了?
幸好,赵小山长的像爹,一看就机灵。
“吴掌柜,这是我爹娘,这是带来的麻椒,我们事先在家都称好重了,一共四十斤,您再称称?”
赵小山本来不想卖这么多的,他还想留点以后自家做麻辣味吃食。
只不过他怕钱太少,大黑牛赎不回来,外加上他还想在镇里租个铺子,这现银便要准备好。
在商言商,虽然吴掌柜现在看赵小山比较顺眼,还是叫人拿来量称称了一遍重量。
四十斤,足足的,严格来说还多了半斤。
鼻端萦绕着刺鼻的麻味,吴掌柜颇为满意,也不啰嗦,从屋里取出来八两银子交到了赵小山手里。
赵小山拿到钱直接转手给了他娘,一旁的赵老爹看的呼吸都重了。
他决定了,不种地了,他明天开始要天天上山,掘地三尺也要找到麻椒树,明年他们家盖房有望!
“吴掌柜,这麻椒的生意咱做完了,我今天还想问问你昨天的米粉,不知吴掌柜意下如何?”
“这米粉是我们自己研的,整个大景朝绝对没有第二家的。我知道贵楼可以做面条,但客人想吃面条时你们要现揉面和面,太过麻烦,客人等的时间也久。如果你们事先准备好,客人没点又很浪费。”
吴掌柜点点头,这确实是酒楼很尴尬的一点。
他们不是专门的小面摊,可以提前和好面团,来酒楼的客人往往是喝酒吃菜,但偶尔也有客人喝酒胃疼了,想要碗面条暖暖胃。
不论是前一天准备出来还是现做,都不合适。
也因此,一旦客人要吃面,他就会派小二去面条店买回来供客人使用。
这一来一回的,面条容易凉了不说,客人不满意,他们也不挣钱。
“吴掌柜,我们家这米粉都是经过晾晒烘干的,可以存放很久,运输也很方便。要是有客人吃,你用热水稍微泡一下,再用骨头汤煮一煮就行。我打算今年在镇里开个专门卖米粉的店铺,但如果吴掌柜想要,我们也可以提供。”
吴掌柜惊了惊,赵小山这小子行啊,竟然打算在镇里开店铺做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