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泽林微微低头,“这倒也是。”
没有什么是哪个年龄层应该做的事,宣和帝既然问了,那墨珣自然就有拒绝的权利。然而等到越国公晚上回来时,宣和帝要进行夏苗的圣旨已经颁布下来了。那随行人员名单也在隔天了出来,最让人讶异的是,墨珣也赫然在列。
第1o4章
虽说宣和帝下了诏书,但举行围猎并非小事,大型的狩猎活动相当于是一次行军操练和阅兵的仪式。除了最基本的狩猎之外,还要举行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军事演练。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练兵仪式往往要有数以万计的人参加,需得好生筹备起来。
墨珣接到圣旨的时候还有些懵,毕竟他是当面拒绝的宣和帝,却没想到还是接到了圣旨。墨珣当日与宣和帝所说的话,其实有很多是肺腑之言,但宣和帝毕竟听惯了阿谀奉承,再加上墨珣现在的年纪又太小,谁也料不到宣和帝心中究竟是怎么想的。就拿墨珣本身来说,在他还是九渊元君的时候,若有人在他面前高谈阔论,他恐怕也给不了对方什么好脸色。
不过,随驾参加围猎的人数众多,就算宣和帝要求自己参加,那也多得是人想往宣和帝面前窜,搞不好墨珣连见都见不到宣和帝的面。
想通了这点之后,墨珣也不觉得去参加围猎有什么不好的了。毕竟老这么死读书他也累得慌,倒不如随宣和帝出去放松放松。
宣和帝的这个圣旨使得朝中许多大臣都摸不透宣和帝的意图:虽说师明远这个国公之位不能世袭,但若墨珣是越国公的亲孙子倒也罢了,毕竟记在了宗正寺的谱牒之上,怎么也能算是个士族子弟,要随驾参加围猎还说得过去些。可墨珣此时仍是一介白身,无官位无品阶的……难不成,是入了宣和帝的眼?
这个诏书也直接导致了墨珣上国子监学习时,成功地取代了几位皇子,成为了瞩目的中心。他在国子监已经上了几天的学,但并未结交到比较熟稔的监生。而当初在建州官学,若不是乔离莫名自来熟,以及姜伟平性子对了他胃口,墨珣恐怕在建州官学也会是独来独往的。
国子监统共有五位皇子,就算心中对墨珣好奇得很,却也没人愿意当这出头鸟。明明一直以来都没怎么说话,忽然表现得太过热络反而落了下乘。
不过,皇子不动作,可不代表他手下的人不会先去试探一番。
“墨贤弟。”工部侍郎之子田以艮原就坐在墨珣身边,只是两人由始至终没说过话。就算是课间小憩时,田以艮也不会端坐在这位置上。毕竟每个皇子身边都有别人在,若是一刻不在皇子身边转悠,他原来的位置也就被人取而代之了。
“田兄。”两人平日里没说过话,此时墨珣便有些故作诧异。墨珣接到圣旨的时候就曾猜过是否再到国子监上学会有不同的光景,不过这也就是脑子里灵光一闪罢了,就算同窗的态度转变,他也需得在国子监读至后年秋闱才是。
田以艮瞧着墨珣的样子,似乎与刚来时也没什么区别,并未因得了宣和帝青眼而变得盛世凌人。虽然心中不免对他高看了几分,但又恍惚觉得墨珣不过是年纪小,尚不知让皇上亲自下旨要求参加围猎是怎样的殊荣,所以才这般淡定。不过,毕竟此时皇上对墨珣的好感尚在,田以艮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将态度放好一些。“我听闻此次夏苗,墨贤弟也在随行之列?”
当时越国公府上举办认亲宴,已经有很多人把墨珣的家世背景翻了个底朝天。再加上墨珣到了昌州之后,生了的一系列事情,确实能看出这人有那么些许不凡之处。
历朝历代虽都尚文,但宣和帝也好武,是以他就更喜欢文武双全的年轻人。墨珣既曾得了建州乡试解元,又解开了翰林院出的灯谜,还打退了山贼,想来也就是这几点加起来,让宣和帝对他有了好感。
田以艮想问的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想知道,所以他俩闲聊,其实旁边的监生已经慢慢停下了各自的交谈和动作。
墨珣点头,这事儿没得瞒,圣旨都下来了。“确是如此。”
田以艮等了半天也没见墨珣接着往下讲,这就又问了句,“怎的皇上会忽然下旨?”
“这个……”墨珣被田以艮问得有些纳闷,便笑了起来,“我也不知。”倒不是敷衍田以艮,他是真不知道。毕竟前几日面见宣和帝的时候,他已经很明确地表示了拒绝,却没想到还是被捎带上了。
墨珣还有一点想不通,宣和帝对越国公的态度,十分耐人寻味。这么絮絮叨叨地说话,简直就像越国公是他的老朋友,而不是臣子。
田以艮打量了墨珣一番,确实看不出什么所以然来。但若要问墨珣在宫中与宣和帝说了些什么,那恐怕就不太礼貌了。更何况此时是在学堂之中,田以艮还不想自己问来的消息被旁人听了去。
“我也要参加夏苗,不如你就与我一道?”田以艮想了想,干脆就接着这天时地利开口把墨珣拉过来。围猎要持续一个月的时间,越国公作为朝臣,也不可能时时让墨珣跟在身边。那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头,墨珣总不可能一直独自一人吧?
田以艮话音刚落,立刻收到了周围其他监生的视线。不过,他非但没有转头,反而仍是十分诚恳地看着墨珣。
墨珣闻言,立刻咧开嘴笑开了,“好啊。”为了表现出自己十分认同,他还忙不迭地点了点头。
其实田以艮开口之前,墨珣便猜到他可能会说点什么。毕竟两人没什么交情,硬要闲聊也根本就没有话题。再者,墨珣初到京城,正是根基不稳的时候,人际往来什么必不可免,倒不如先应下了田以艮,日后再行决断。
今日不是田以艮,也会是苗以艮、申以艮。墨珣应下倒也罢了,若是拒绝,那旁的监生会怎么想?觉得他不懂规矩?年纪小也有年纪小的好,看似什么都不懂的样子反而不会让人起戒心。
田以艮被墨珣这么爽快的回答搞得一愣,随即也跟着笑了起来,“那就这么说定了。”他原以为越国公会千叮咛万嘱咐,让墨珣不要太过参合到学堂里这些宗室子弟之中。越国公本身就是不掺和这些事的,更何况他从前朝开始就是如此,当时先帝护着,朝中大臣也大都习惯了。宣和帝有着自己的近臣,越国公本也插不上手,但却坐镇御史台,是以文武百官也不愿主动去招惹他。而墨珣作为越国公的干孙子,一言一行都代表着越国公府,行事作风却与越国公完全不同。
田以艮怀疑,墨珣根本就是年纪太小,完全听不进越国公的话。
旁观的监生们则一个个心中五味杂陈:田以艮与墨珣的关系如何大家有目共睹,若是早知道这么容易便能与墨珣搭上关系,那也不用再观望了。
虽然懊恼的人不少,但也有不屑的。只觉得墨珣果然是从乡下来的,田以艮不过说了两句便赶趟儿上了,当真是没见过什么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