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击败了刘虞,将整个幽州据为己有,一时间志得意满不可一世。
公孙瓒是军武出身,行军打仗不在话下,让他治理地方则是显得有些勉强。他平日里只在乎一时的得失,对长远规划十分轻视。
公孙瓒身边的文官大都是军中参军,他们只善于军政,治理地方的手段十分强硬。而那些地方官吏,则是只能贯彻上级的指示,根本没有挥治理能力的空间。
刘虞执掌幽州的时候,对民间的扶植力度很大,别看他打仗是个白痴,治理地方却颇有成效,幽州百姓对他还是比较怀念的。
如今换成公孙瓒执政,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增加赋税和徭役,对暂居在幽州境内的外族则是更加残暴。
眼下幽州要面对的主要对手便是冀州袁绍,经过几次交锋,公孙瓒现冀州军战力不足,只能依靠充足的资源坚守不出。
正因为冀州军采取坚守策略,使得幽州骑兵无用武之地,粮草又供给不足,面对冀州兵马的拖延战术,他们只能抢到一点好处便退去,搞得和强盗一样。
眼下冀州袁绍采用坚壁清野的战术,将幽州与冀州之间的道路阻绝,将边界百姓内迁,只留几处关卡拦截幽州骑兵。公孙瓒的队伍再难从民间获取好处,故此十分焦急。
为了能和冀州军打持久战,公孙瓒只能增加赋税,将压力转嫁到民间。
公孙瓒的一举一动都被冀州探子传回邺城,袁绍得知公孙瓒灭了刘虞,勃然大怒,他立即将荀谌与沮授请到府中。
二人坐定之后,袁绍开口道“公孙瓒破了刘虞,已将幽州据为己有,我欲起兵征讨,不知先生可有良策”
荀谌看了看沮授,没有说话。
沮授眼下是袁绍跟前红人,由于他的能力出众,地位也随之上升,加上沮授为人好胜,难免有一点点狂傲,故此荀谌处处让着他。
其实,这就是荀谌的智慧,一时的得失并不能决定未来,稳扎稳打才是正道。沮授恰恰太在意得失,故此才显得有些突兀,同时暴露出他的短处。
对于这些老谋深算的谋士而言,对手的任何短处都可能是被利用的手段。
话说沮授抢在荀谌之前对袁绍进言道“主公何须急躁,大汉天下处处烽烟,唯独冀州太平安稳,各州百姓纷纷来此避难,而今冀州人口已是各州之,主公只需稳健展,不需五年,冀州便可雄霸一方,纵使幽州骑兵也不足为惧”
袁绍叹了口气“哎,先生所言及时,奈何幽州军联合黑山贼常年骚扰,冀州以北大量土地荒废,白白浪费了万顷良田”
沮授道“主公何须在意那一处得失,眼下并州荒废,无人主持,倘若拿在手中,何止万顷良田”
袁绍摇了摇头,他也知道并州现在空虚,如果占据,等于多出好大的地盘。可惜并州没那么容易控制,如果容易掌控,他早就派人去接管了。
并州的混乱来自于黄巾之乱,当初张角被灭之后,许多黄巾军逃到了并州,他们躲在西河白波谷一代。这些叛军不断接收逃难的百姓,很短的时间便将队伍扩充到十万左右。
中平五年二月,叛军在白波谷起势,号称白波军。
白波军的匪叫郭太,他曾是张角手下大将,颇有军事才能,他带着队伍攻打河东、太原等地,当时的并州刺史张懿便是死在白波军手里。
张懿死后,朝廷任命丁原为并州刺史,叫他剿灭白波叛军。哪曾想丁原没有剿灭白波军,反而急着进京与董卓争权,最终死在了洛阳。
从那以后,并州的白波军实力越庞大,当地百姓没有官府庇佑,只好依附叛军。
这些叛军没有固定地盘,彼此间也互相争斗,而西河的南匈奴也时常进入并州劫掠,搞得整个并州乱成了一锅粥。
百姓无法生存,要么逃去了冀州避难,要么加入叛军行列,使得整个并州除上党外全部被叛军占据。
如今的并州被四股势力瓜分,黑山的张燕占据最大一块,从代郡到河内这段的山区都是他的地盘,就连常山和太原也被他占据。
第二股势力就是白波军,郭太死后,白波军分成几股,其中以杨奉最为猖狂,整个西河郡都在他的控制之下,至于其他几支白波队伍则是长期在上郡、河东一代活动。
第三股势力就是南匈奴的人马,他们是游牧民族,不喜欢在一个地方长期定居,每次入并州劫掠完便会退回自己的地盘,所以影响力不如以上两股叛军。
第四股势力就是袁绍了,当初张扬是上党太守,此人骁勇善战,有他在,上党一直比较安稳,后来张扬被朝廷任命为河内太守,上党便被袁绍接管了,这段期间朝廷也指派过地方官,可惜没到任就死在了半路。
如今镇守上党的是大将方悦,此人有勇无谋,治理地方的能力很差,好在上党境内百姓很少,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在那里苟延残喘,根本不需要怎么约束。
袁绍成为冀州牧之后,曾经和黑山贼张燕打过几仗,每次都是不了了之。
黑山贼对山里地形十分熟悉,一旦冀州军兵力占优,他们就会躲进深山,等冀州军退了,他们再出来。
进出黑山的路径很多,冀州军又不能长期驻扎,所以只能听之任之了。
当沮授提出收服并州之后,袁绍便摇头道“黑山贼猖獗,无重兵驻守不能震慑,百姓又无法定居,纵然占据并州,又有何用”
沮授道“黑山贼多为百姓,苦于匪患无法生存,故此从贼,主公若能将其招降,便可瓦解贼军”
袁绍道“贼人剽悍,不服王化,如何招降”
沮授道“事在人为,容我徐徐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