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两名随军记者,正在寻找合适的人选时,舒群来到了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当时作为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党代表的林伯渠与周扬商量后,认为舒群和周立波比较合适,便派他们去山西,到八路军司令部报到。周立波就是后来《暴风骤雨》等小说的作者。让舒群和周立波感到兴奋的是,一路同行的还有来自美国的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通过深入交流,舒群对史沫特莱向全世界发出的中国抗战的正义的声音而由衷地赞叹。在路上,三人还见到了周恩来、阎锡山和傅作义等人。到达八路军司令部后,由于当时朱德总司令正缺秘书,舒群临时顶了上去。
在随后的4个月里,舒群跟着朱德,一次又一次见证了八路军的英勇作战,也见识了将帅们排兵布阵时的从容不迫。舒群撰写的《记史沫特莱》《记贺子珍》等一批作品也相继在报刊上发表。
在这段时间的行军途中,舒群得到了精神上的至宝。在山西前线,到处都是日军飞机轰炸过的痕迹,残垣断壁令人感伤。在这些废墟中间,舒群竟然无意间发现了4本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仲夏夜之梦》,甚至还捡到了两卷残帖:《石索》和《三希堂》!行军最忌物品太多,虽然被多次提醒轻装前进,但舒群始终将书贴身携带,不
舍得放弃。
1938年2月,舒群的人生再次发生改变。受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华北分会委员、八路军政治部主任任弼时的委派,舒群到武汉与丁玲一起创办刊物《战地》。巧合的是,这本刊物的名称与舒群的一篇小说同名。
在武汉期间,舒群遇到了他的老朋友萧红。
一个弱女子被战争的子弹一站又一站地逼着远离自己心中的温暖,还要随时抵挡细腻而浓烈的情感冒出来带给身体的伤害。这女子的内心丰盈自然,俊美多姿,无党无派,无规无矩,但也怀揣着巨大的无法消除的悲哀和伤感。
这随身携带的苦闷也同时向舒群袭来。但舒群不为所动,看着把鞋子用力甩到别处,无力又无助地躺在床上,两眼呆视屋顶的萧红,他仍然坚定地劝她像萧军一样去延安。此时的萧红,要么一言不发,要么和舒群激烈地争吵。
她最终的决定是专心写作,与世无争。
当然,舒群不会强迫萧红做选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独立的选择不必以安慰时代为负担,能够安慰自己就够了。
又一个春天来临了。虽然,春风起时,在中国的大地上总是能闻到硝烟的味道,但春花还是能让人感到新的希望。为了把《战地》刊物办得有声有色,舒群选择了春天的某一天,在这一天以《战地》杂志主编的身份,从武汉出发,到延安去做一些调研,并找中共中央宣
传部协调一些具体的事项。
战争时代是没有安全感的,舒群起行之时,把他认为的宝贝带在身边,其中就有那四本莎士比亚的名著和两卷字帖。
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凯丰热情接待了第一次来到延安的舒群,专门安排人请他下了馆子。
作为著名的东北籍作家,舒群的到来得到了毛泽东的重视,毛泽东特意安排时间在延安城内西北角凤凰山麓的住处接见他。知识渊博,熟谙历史,胸襟开阔,热情洋溢,指点江山,坐在舒群面前的毛泽东侃侃而谈,令他折服,颇有知己之感。宝剑赠英雄,别离之时,舒群从挎包中拿出自己视为珍宝的莎士比亚名著和两卷字帖送给毛泽东。“虽属萍水相遇,却似故人邂逅。”在后来的《胜似春光》一文中,舒群这样描绘第一次见面时毛泽东给他的感受。对于舒群来说,看到毛泽东的欣喜和他对延安的渴慕是等同的,这在他1949年写的一首诗里表达得十分到位:
给我一匹千里马,让我奔往圣地,
这个圣地,光辉而美丽,
这个圣地,写着毛泽东伟大的名字,
我知道,我往哪去。
在延安暂留20天左右后,完成既定任务的舒群返回武汉。
不久,武汉的形势吃紧,舒群撤离至广西桂林。此时,李克农正任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负责人,他听说有才子之誉的舒群来了,便派舒群做朝鲜义勇队的
联络工作,同时帮助他们演出话剧《朝鲜的女儿》。
1940年春天,一辆八路军所属的军用卡车从美丽的桂林出发,一路北行。车上除了司机,还有一名八路军军医、一名医务护士和一名八路军战士。三个这样衣着的人乘坐一辆军用卡车前行,并不会引起人们的格外注意。而他们的真实姓名是:萧军、王德芬、舒群。
王德芬此时是萧军追逐的新的伴侣。看着眼前的“他们”,想着悲伤的萧红,坐在卡车上的“战士”舒群要作何感想呢?爱情的产生和失去到底与身边的战争有没有关系?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答案。
但不管怎样,舒群乘坐的卡车所要奔向的,是他向往的圣地——延安!
几天前,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接到了一封发自延安的电报,拍电报的人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周扬,他以党组织的名义请舒群速来延安,鲁艺需要他。为了路上安全,舒群才和准备一同上路的萧军等人商量,乔装改扮。
27岁的青年,又是有思想的文艺青年,与激情澎湃的延安相碰撞,不激出火花都难。
舒群到达延安报到的单位即为鲁艺,任文学院文学系主任。在随后的五年间,筹办“文艺月会”,担任《文艺月报》主编,参与创立延安鲁迅研究会,培养大量文艺工作者……忙碌的舒群像一枚炭,把自己点燃了。
1942年3
月,舒群面临着人生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选择。时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的丁玲拟转做其他工作,她向兼任《解放日报》社社长的新华社社长博古和中共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凯丰推荐舒群做自己的继任者。但舒群十分犹豫,觉得自己难以胜任。
舒群没有想到,他的犹豫惊动了毛泽东。毛泽东这样劝舒群:要找这么完全的人、这么有能力的人,你给我介绍一位。难道没有这么一个人,综合性的副刊就不办了吗?全能的人,现在没有,将来也不能有。你编文艺副刊,文艺副刊是个点,也是个面。因为你是搞文学的,所以文学是你的点,文艺是你的面。你也要由点到面嘛。你编综合性副刊,文艺是你的点,社会科学就是面了。都是先点后面、从点到面嘛!先文学的点,后文艺的面;先文艺的点,后社会科学的面。面反过来又会促进点,使点深化。只要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提高,由点到面,你就一定能胜任这项工作。#pageNote#7
实践证明,选择舒群担任这个负责人是完全合适的。在此期间,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徐悲鸿的《古元木刻》,等等,众多文艺作品都在这里刊出。
影片《白毛女》在昆明大戏院上映
1942年四五月间,
舒群还直接参与筹备、组织延安文艺座谈会。甚至,参加文艺座谈会的人员名单也由舒群草拟。
黑暗日子里的苦熬是为了未来能有明亮的灯火。1945年8月,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宣告结束。中共中央敏锐地把眼光投向了中国东北,投向了这块被日寇称为“满洲国”的黑色土地。“东北干部团”迅速成立了!“到东北去!到东北去!”热血沸腾的共产党人要去开辟一个全新的天地。
鲁艺的大量文艺工作者被编入第八中队,舒群接受任命,成为第八中队队长。沙蒙作为副队长辅助舒群的工作,田方则任支部书记,负责政工。中队之下还设有若干小队,其中,张平任军事队长,于蓝任女兵队长。
1945年11月2日,第八中队抵达沈阳。随后,第八中队改称“东北文艺工作团”。舒群则留在了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任文委副主任。此时,凯丰已经调任东北局宣传部部长。
东北的风声,东北的雨雪,东北空气中弥漫的各种气息,舒群太熟悉了。故乡,对于一个流亡在外的人来说,它所承载的,是他生命最根部的牵挂,任何一种表达热爱的方式都不过分。1946年,舒群在《东北日报》上发表《归来人》一文,抒发自己的万千感慨。
1946年2月,一批与电影相关的人士聚集到了东北局宣传部,他们再展身手
的时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