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电影美学范式的五个要素
正月刚刚过去,鞭炮声似乎仍在耳边,过年的喜气还挂在人们的脸上没有来得及消退。几个穿着厚棉袄的工人师傅正在吉林省长春市红旗街的一座工厂大门旁忙碌,他们要用新厂名替代旧厂名。这座工厂从外面看起来很不一般,高高的围墙上还挂着铁丝网。从大门口远远望进去,办公大楼并不太高,但延展很长,气势很大,透着一股神秘的气息和庄严的味道。
这一年是1955年,东北电影制片厂走进了它的第十个年头。而这一年注定非同寻常。2月28日,根据上级决定,东北电影制片厂正式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在工人师傅的手上,新厂名“长春电影制片厂”亮相于长影北大门。
长春电影制片厂大门
时任厂长亚马带领着班子成员李光复、袁小平、翟强、刘西林等人从办公楼里出来,来到北大门前,注视着新厂名。这位于前一年12月20日从西北艺术学院副院长岗位上调来的山西人,心里并不轻松,他知道,刚刚调走的厂长吴印咸是电影摄影大师,对于电影是行家里手,而他这个新兵,要在东影创建的第十个年头,接手共产党的第一个电影生产基地,并走出一条更加辉煌的道路,将是何等不易。
1955年,长影北大门在见证这一切。而它最要见证的,则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长
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开创的“工农兵电影”的美学类型趋于完善。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海报影片于1963年公映
正是这一年,于彦夫执导的与农村相关的电影《夏天的故事》拍摄完成,走出了长影的北大门。同1950年田华出演的名片《白毛女》一样,以农民的故事反映革命的问题,是《夏天的故事》的主题。农民,是长影建设初期系列电影创作中的天然基因。这条线索不断向前发展,成就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不该发生的故事》《喜莲》等鲜活的历史存在。
正是这一年,苏里和武兆堤共同执导的电影《平原游击队》拍摄完成,在全国公映后,大放异彩,光耀着长影的门楣。人们更加广泛地知晓了游击队长李向阳的扮演者郭振清以及日军中队长松井的扮演者方化。方化对着鹰与猴子练习日军军官眼神的逸事甚至写进了后来的电影史。此后方化还拍摄了《三进山城》《甲午风云》《阳光灿烂的日子》,与葛存壮、陈强、刘江、陈述一起并称影史“五大反派”。
《平原游击队》是长影此前的关于“兵”的电影的延续和深化,而从这部电影开始,长影以“兵”为主题的电影则“霸气”全开。电影《董存瑞》与《平原游击队》几乎是同年同月推出的。就在这一年,导演沙蒙和编剧林杉在实地踏查了抗美
援朝战场的基础上开始创作电影《上甘岭》,并于1956年让电影正式与观众见面。这一系列的创作也影响着后来的电影《英雄儿女》,它们共同创造出新中国电影的恢宏气势。
电影《平原游击队》摄制计划
加上电影《桥》最初成功,至此,长影为“工农兵电影”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后来有研究者还专门提出了一个概念:工农兵电影学派。
从这一电影的美学类型出发,我们不难看到,五个不同的要素不可或缺地塑造着新的电影美学范式。
一是从以市民为主到以工农兵为主。无论是《夜半歌声》《桃李劫》还是后来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以市民为主要角色的电影较多,或是城市平民,或是知识分子。但自从1945年10月长影成立之后,工、农、兵成为电影拍摄的绝对主角。
电影《平原游击队》拍摄工作照
二是从受苦受难的悲剧形象转变为反抗与斗争的英雄形象。老上海的电影也关注底层的劳苦大众,但大都是一些悲情式的人物,他们在旧社会饱受压榨和欺辱,最后走向个体命运的悲剧结局。但在“工农兵电影”当中,呈现出来的是对阶级压迫的反抗,是对个体命运的抗争,是从个体到群体共同塑造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他们迎着枪林弹雨,冒着生命危险,勇敢战斗,成为一个又一
个英雄式的人物。
三是电影展示的物理空间从都市转到了乡村。无疑,“工农兵电影”开创了一个从乡村看世界的视角,让电影的镜头捕捉到的是每一个普通人,显然,他们是整个社会的基石。与以往相比,这种电影表达的空间转移,其实带有很大的哲学色彩,即从都市中心转向边缘乡村,最后,过去的边缘性的乡村成为艺术表达的核心地带。
四是电影呈现的人物命运从过去屈辱为奴的顺从、煎熬转到了如今当家做主的革命、奉献。过去电影中往往是一个又一个被欺辱、奴役的人物形象,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电影多数开始呈现工农兵作为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如何参与到保家卫国,以及在红红火火、轰轰烈烈的工业战线、农业战线、国防战线自我奉献的故事。从此时起,积极向上的工人、农民、军人,开启了建设国家热潮的银幕形象。《春风吹到了诺敏河》《英雄司机》《葡萄熟了的时候》《丰收》《高歌猛进》等电影蓬勃而出。
五是电影的主基调从“小情小调”转到了“国家思维”。过去的老上海电影多以“小情小调”为切入口,展现的也往往是个人的喜怒哀乐。新的电影风格则是以“国家思维”作为艺术表达的顶层关照,是一种国家意志在电影中的体现。无论是工业题材的《桥》,农村题材的《我们村里的年
轻人》,还是军人题材的《上甘岭》《董存瑞》《英雄儿女》,体现的都是一种国家的需要。而在面对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随时奉献青春以及生命。纵观长影几十年里拍摄的电影,大多可以命名为“国家电影”,它的表现特征就是为了国家独立、建设、发展,努力奉献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长影“工农兵电影”美学范式的形成,迅速影响了新中国的电影拍摄,各家电影厂多以此为范式,创作了大量以“工农兵”为主角的电影,也创作了一大批给“工农兵”看的电影。“人民电影”的概念也由此生机盎然。新的电影美学范式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主角,不仅是电影的主角,也是时代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