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题材影片的“时代表达”
2008年,长影成立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这成为长影延续数十年的艺术理念的一个标志。农村题材影片不断推陈出新,持续向前。作为在全国挂号的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其诞生不是没有原因的。从开创“工农兵学派”的电影开始,农业、农村、农民便始终成为长影电影创作的核心素材,大量经典影片走上银幕,家喻户晓。
分析长影农村题材电影可以看出,这些电影比较普遍地与时代紧密联结在一起,是时代特征的一种深刻反映。在漫长的创作岁月中,长影农村题材影片分别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农村、脱贫致富时期的农村以及新时代的农村。
1950年拍摄的《白毛女》《辽远的乡村》等作品所展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样貌以及时代特征。
1952年的《葡萄熟了的时候》,1953年的《丰收》,1959年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63年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1959年的《黄河飞渡》,1965年的《青松岭》,1973年的《艳阳天》,1975年的《金光大道》,1983年的《流泪的红蜡烛》,等等,这些作品都是在表达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生活,其中,《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最为典型。
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主要讲述的是,孔家庄以复员军人高占武为代表的有志青年们敢想敢干,劈山修渠,改变了家乡面貌。影片公映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当时十分火热的一部电影。1963年,在前作创造了辉煌的基础上,长影又拍摄了一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在这部戏中,李亚林出演了他演艺生涯中少有的正面角色。梁音在剧中饰演曹茂林,他曾经就是铁路上的一名修理工。男女主演李亚林和金迪由于成功出演此片,一跃成为影坛新秀,二人双双入选“新中国二十二大影星”。由作曲家张棣昌创作、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富有山西民歌特色的电影插曲《幸福不会从天降》《人说山西好风光》更是传唱至今。
改革开放,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之后,长影农村题材影片佳片不断。1983年,创作推出《不该发生的故事》。影片讲述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明月沟的村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失去先进作用的党员纷纷落选。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他们知错就改,严于律己,携老扶病,发扬风格,以实际行动恢复了党的威信,重新获得了群众的信任。《不该发生的故事》从正面展示了农村改革初期因党风不正所引起的党群关系的裂痕,其敏锐和大
胆令人刮目相看,在当年轰动一时。这部影片也是导演张辉的成名作。影片获1983年优秀故事片二等奖,第七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在这时期,长影又推出了1986年的《田野又是青纱帐》、1987年的《山雀儿》、1994年的《天地人心》等农村题材佳作。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核心讲述如何脱贫致富、如何加强农村文化生活以及歌颂农民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影片占据了长影农村题材影片的主要位置。这些影片有1995年的《留村察看》,1995年的《九香》,1996年的《喜莲》,1998年的《丑汉和他的俊媳妇》,1998年的《男妇女主任》,2000年的《美丽的白银那》,2001年的《巧凤》,2002年的《漂亮的女邻居》,2003年的《关东民谣》,2004年的《浪漫女孩》,2006年的《两个裹红头巾的女人》,等等。
2012年,中国的农村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新时代,中国吹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在此过程中,长影继续以农村为重要的创作土壤,坚持农村题材影片的创作。2021年,长影推出《青春作伴好还乡》。影片讲述了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一群年轻人放弃大
城市优渥生活,返乡创业、扎根乡村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中国乡村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以及新时代青年心怀祖国、报效家乡的赤子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