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宋寻春又带着林樾两人出了趟门,“你们爹今早遇着李木匠,和他说了要打个货架子,但不知道你们想要个什么样的,就让我带你们去一趟,李木匠打柜子的手艺不错,想来货架也没问题,要是等会儿樾哥儿说了要求他没法做,咱们再重新找一个。”
“娘,我晓得了。”
林樾对货架子的样式心里也有了想法,下方就像推车安两个大轮子,中间要能放两只木桶,上方分三层,侧边横出一段,到时候挂个竹筒抹布什么的。
李木匠是个直来直去的性子,宋寻春三人刚进门,他就开口了,“是想要个什么样式?多大的?木头可有什么要求?……”
林樾方才在路上才想了一遍,这会儿说起来条理清晰,要求明朗,不过一遍,李木匠就点头了。
“能做,三日后来拿,按照这个大小,估摸得八十文钱,你们先付十文就成。”
林樾掏出早早备好的荷包,利索地给了钱,宋寻春愣是没拦住他。
晚间,一切如常,林樾和沈淮之躺在床上,各说了几句今天干了什么事儿,又见了什么人,便歇下了。
接下来几日,林樾和沈凌之都是正午就到镇上,略歇口气就开始沿街吆喝叫卖,因为每日卖的点心几乎不重复,生意倒还算稳定,少的那天二三十文钱,多的那日六七十文,最多那天是卖糕的时候,赚了九十文钱。
那天恰好是赶集日,镇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林樾做了四种糕,糯米粉和大米粉的有两个口味,分别是红糖和南瓜,再有小米糕,苞谷面糕,两文钱就能买巴掌大的一块,买的人特别多,不过一个半时辰就全卖完了。
一共卖了十日点心,不算花出去的钱,林樾和沈凌之满打满算赚了五百九十文钱。
沈凌之又是高兴又是懊恼,“要是我早点学会,我们今早再多做一些,今天至少能赚一百文钱,也不知道之后还有没有这样生意好的时候。”
林樾:“今儿第一次做这个,也不知道会卖得好,咱们下次多做些就是。”
沈凌之点头,又道:“哥哥,昨儿我就看见镇上有人摆摊卖菌子了,咱们是不是也得开始了?”
林樾手指摩挲着衣角,缓缓道:“是差不多了,咱们明天起早一些,先去山上转一圈,看今年什么菌子出得多,下午来卖点心的时候多去那边转转,看镇上的人爱买什么菌子,价钱几何,咱们看上两天应该差不多了,要是价钱各方面都合适,咱们后天就在村口收菌子。”
说到上山,沈凌之自信极了,“哥哥,后山我可熟了,每年我都能捡到好多菌子,娘都没我捡得多,我还捡到过松茸呢,不过没拿去镇上卖,被娘拿来炒肉吃了。”
林樾捡菌子的能力就比较一般了,这会儿说起来也有些不好意思,“我没捡到过松茸,像鸡枞,干巴菌这样味道极好的也没捡到过,只捡到过一些常见的。”
干巴菌是一种黑色带白边,整体像扇子一样的菌子,吃起来有肉干的味道,附近几个村几乎没有不爱吃干巴菌的人,可惜出得不多,像林樾,从小到大就没捡到过一次。
第38章
沈凌之一看林樾这沮丧的样子,瞬间安慰道:“哥哥,你能捡到就很厉害了,像我哥,他连鸡油菌都捡不到,只能捡到一些没人要的红菌。”
林樾果然有被安慰到,毕竟他还是能捡到不少味道好的菌子的,像青头菌,奶浆菌,见手青和红牛肝菌,只要去山上,几乎都能捡到。
而红菌属于山上最常见的菌子之一,路边就会长,林樾不知道别的村子吃不吃,但临水村和榆水村是不吃的,最多就是摘回来晒成干菌子。
今天点心卖完得早,林樾和沈凌之又去卖菜的那条巷子转悠了一圈,路边摆摊卖菌子的估摸有七八个,都是用大大小小的竹篮装着。
一眼看去,最多的就是牛肝菌,没长开的牛肝菌胖嘟嘟的,十分可爱,菌盖有黄色和黑色,还有两朵菌子连在一起的,被摆摊儿的特意挑出来放在最上面。
其次就是青头菌和奶浆菌,这两种几乎都是混在一起卖的,一个菌盖青绿,一个菌盖橙黄,颜色十分鲜艳,口感却完全不同,一个嫩滑,一个香脆。
而且这两种菌子数量相对较多,味道又极好,仅次于鸡枞、松茸,林樾打眼一看,斜前方的摊子上正在被问价的就是这两种菌子。
味道能媲美上面两种菌子的还有鸡油菌和鸡枞花,这两种菌子个头都很小,常是连片长的,一捡就能捡到七八朵,就是清洗起来不方便,因为个头小,重量轻,二三十朵菌子,看着一大捧,上秤只有一两,所以卖的人很少,不过林樾最喜欢吃的就是这两种,其次才是青头菌。
还有一种切开会变青色的菌子,名叫见手青,味道也不错,但因为每年都有人吃见手青中毒,所以卖这个的不多。
此外还有粉白色、口感香脆的扫帚菌,黄色、微酸的黄罗伞菌,前者可以吃,但味道一般,后者虽然也可以,但吃多了会拉肚子,所以摊子上完全没有这两种菌子。
至于鸡枞和松茸数量都很少,林樾记得以前他爹捡到过,他俩一起来镇上卖的,都没摆摊儿,拎着竹篮吆喝一圈就卖出去了。
大致看过一遍,林樾就寻了个摊子上前问道:“大伯,您这牛肝菌是怎么卖的?再有青头菌和奶浆菌又是什么价?”
摆摊的中年男子身形有些干瘦,看着不善言辞,听到问价头也没抬,低声道:“小骨朵儿的牛肝菌六文钱一斤,青头菌和奶浆菌都是八文钱,开花的便宜一半,你要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