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去寒虽然没有上过朝,但是姜蘅曾对他讲过上朝的流程:奏报官员人数、奏报边防、大臣奏事和最后的弹劾失仪官员环节。中间每一个环节都对官员的文辞与仪表有严苛的要求。
姜蘅道:“不过陛下是仁君,很能体谅臣子的失仪,所以最好弹劾的环节慢慢消失了。”
他当时只当做科普听,而现在大半个早朝下来,姜去寒脑海里已经完全被这样的句式占据:“臣有一本启奏……赞美之词(百官齐呼万岁)……优美叙事……忧患意识(上奏者的热泪)……恳切祈求(二三官员附和)。”
一份奏书,朝政和感情紧密结合浑然一体,政党之间配合紧密无间。
在他不知道第几次没有听懂朝臣上奏的东西是什么,却不得不安抚过度激动的朝臣时,他终于明白,这种朝会报告的重点恰恰不是内容,而在内容之后的陈情。
姜去寒有种错觉,这次的大朝会之所以召开,仅仅是因为两个月都没开过。
效率低到对江山社稷起不到一点作用。
在禁言和撤标后,系统似乎察觉到姜去寒的心思,祂一改冷淡的风格,卖力推销自己:您只要下令鞭打他一顿,他就能立刻进入会议,高效工作。
姜去寒定睛一看正在奏报的大臣,礼部尚书。
xp:戒尺。
“闭嘴。”这话不止是在脑海里说。
系统又被训斥,而礼部尚书则跪倒在地。
“御史记住自己弹劾朝堂失仪官员的责任。”帝王十分冷淡,神情中夹杂着不满,“朕没有继承到先帝的温存体贴,但朕可以给你们进言的自由,以后这一套,不要演了。”
“是。”
“奏事吧。”
“是。”
他们终于明白,同样是太阳,先帝是夏日的炎阳,而现在的君王则是严冬的太阳。
是一片红色的冰。
不需要系统,姜去寒可以任意修改规则,毕竟他在古代接受的所有教育最终指向一条:皇帝永远不会错。
幸好他是皇帝。
“陛下!”
姜去寒听到非常中气十足的一声。
百官队尾站出一个人,气质锋利,年轻到没有来得及在先帝搭建的舞台上演戏,像一柄利剑,第一个站出来执行帝王的意志。
他大谈边防积弊,直言皇帝应该尽快整治边疆军事,清除军队里贪污腐败中饱私囊的蛀虫。
好。
帝王投去赞赏的一眼。
年轻的官员受到鼓舞,将腹中积攒多年的肺腑之言一一告诉他的陛下。
姜去寒总算听到点有用的东西,他不仅自己认真思索,还要系统记录下。
系统:备忘录而已。
兵部尚书出列,恰好挡住年轻官员,“陛下,侍郎所说言之有理,臣有另外一事要奏。”
刚刚被皇帝下令要督察百官礼仪的御史扭头,心想,奇了怪了,兵部尚书打断兵部侍郎的话。
年轻官员一愣,心有不甘,但还是闭上嘴。
“鞑靼近日在北疆多有活跃,似有进犯之意。”
“哦?”姜去寒有点兴趣,众所周知,兵部尚书是当今太后的兄长,明牌的外戚。
过去,明昭太子与继后关系不错,称兵部尚书一声舅舅。之后宫变,太后在明昭太子与谢决之间,突然选择支持谢决。外戚与太子党便成了你死我活的关系。
明昭太子身死,谢决登基,大势已定。但是从前的太子党能接受换一个领导,不能接受和死敌做同事。
所以兵部尚书一开口,就有御史质问:“什么叫似有进犯之意,又抢了农家的鸡?”
“不算多,有三个营的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