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易中海往回走的时候,贾家传来了贾张氏和贾东旭的争吵,大家伙们纷纷走出来看。
当看到贾东旭在和贾张氏吵架,也没一个人上前劝阻。
贾东旭气愤的说“妈,你看看你!把钱藏着!现在好了,家里什么都被偷了!你说你平时说很爱你的乖孙,有点钱舍不得拿出来用。”
原来是今天,全院大会之后贾张氏回到家跟贾东旭要养老钱,这钱自从贾东旭后就没给过贾张氏了,贾张氏以为是秦淮茹在贾东旭耳边吹着枕边风,所以对秦淮茹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
贾东旭好不容易把工资提上去了,现在的钱刚刚好够买一家老小的粮食,现在听到贾张氏要每个月2块钱的养老钱,贾东旭自然不肯给。
于是贾张氏开始控诉自己的儿子,说娶了媳妇忘了娘,贾张氏不闹还好这一闹贾东旭也有了脾气,他对着贾张氏就说当初要不是因为她的主意他媳妇早就是城里人了,小孩也不用吃高价粮了。
贾张氏听到自己儿子这么说自己,又开始了对自己儿子招魂,可惜贾东旭根本不怕。
贾东旭“你把我爹找上来又能怎么样?你看看我爹找我的麻烦还是找你。”
贾张氏也没办法啊,她想找帮手可是一个也没有,就连棒梗都知道了他奶奶藏着钱不给他买肉吃,易中海也不见着过来劝几句。
贾张氏只能降低了要求,问贾东旭一个月一块钱行不行,贾东旭依旧拒绝并且说现在家里吃住这些都有,要钱干什么。
贾张氏见儿子这么对自己说话,一时之间也没了办法,而且她也知道自己今天被偷的钱数目大家都知道了,以后大院里的人不会再可怜他们家。
旁边的易大妈在劝说着贾东旭,可惜贾东旭根本听不进去,他觉得他妈这样完全就是自己纵容的,要不是自己和师傅这样纵容,自己的老妈怎么可能会变得如此刁钻。
就在此时易中海走了进来,看到眼前的一幕易中海不由分说的对贾东旭说“东旭,你看看你们家现在这成了什么样子,让外人看笑话!听师傅的把你妈带回去,一家人吵吵闹闹的成何体统。”
这次贾东旭并没有听自己师傅的话,反而对着易中海说“师傅,我妈这个性格您也知道之前我爸在的时候我妈也是如此,现在我爸走了我妈就往我媳妇和我身上撒气。”
易中海还想再说什么的时候被贾东旭打断了,贾东旭“师傅,您老别在劝我了,今天我要是不把我妈纠正过来,可能我们一家老小都喝西北风了,您知道他多过分吗?要我每个月给她2块钱作为养老钱,现在我刚到二级钳工这点钱也就刚好够我家买高价粮的。”
易中海闻言也叹了一口气,毕竟自己现在都顾不上了也没什么能力在帮助贾东旭。
贾张氏见易中海也不帮她说话于是说“东旭他师傅,我要个2块钱养老费过分吗?他贾东旭上班的工资也没交给我,也不知道花在哪里了。”
易中海自然是清楚贾家的情况,一个月2块钱都够买多少粮食了,加上现在小当和棒梗两人要吃喝,一家人只有贾东旭有定量。
易中海想了想说“东旭,我也明白你的难处!可是你妈毕竟把你从小抚养长大了,什么事多忍忍吧。”
顿了顿易中海又对贾张氏说“老嫂子,你就忍忍吧!等东旭考上了3级钳工每个月给你2块钱你看成不?”
贾张氏一听顿时不干了,扯着腿说“呸,易中海!我现在一分钱都没有了!你还好意思说让东旭考上三级钳工给我,你什么心思?是不是就喜欢看着我家吵闹!”
闻言,易中海今天也一肚子火,也不想理会贾张氏!直接拉着易大妈回了家。
易中海走了之后,傻眼的贾张氏孤立无援了。
贾东旭“妈,您别闹了!您放心家里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你的一份,您跟我回去吧!要是您执意要2块钱养老费那我就把你送回乡下老家,每个月给你3块钱吧。”
贾张氏闻言想继续闹腾,看着贾东旭那坚定的眼神贾张氏也不敢继续撒泼了,以前撒泼打滚还有易中海劝解,时不时给点好处就散了!现在不行了,易中海自身难保加上自己的棺材本被偷了,贾张氏的底气也没那么足了。
贾张氏只能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然后装作无事生一样回了家,贾东旭见自己老娘回去了也跟大家说了声抱歉,跟着一起回去了。
回到家的贾东旭说“妈,您以后没事找点事情做吧,您自己也顺便存点养老钱。”
贾张氏“啥?要老娘去找活干?东旭啊!你知不知道你老娘我腿脚不舒服啊,一到下雨阴天我这骨头就像针扎一样痛啊,东旭你有没有一点良心啊。”
贾东旭“妈,您这纳鞋子的功夫不错,这南锣鼓巷地段谁纳鞋底能比得上您,以后可以专门纳鞋子,然后赚了钱您自己留着花可以不?”
贾张氏一听得意坏了一脸傲娇的说“老娘当然知道自己纳鞋底不错,当时那内联升还想着请我去呢,要不是为了带你我早就去了。”
贾东旭顺着贾张氏的话说“那是,您这手艺比那老师傅高多了,以后咱们家也算是双职工了不是,再加上淮茹时不时的做衣服咱们家日子不会太难的。”
贾张氏思考了一会,觉得自家这儿子说的有道理,加上自己棺材本被偷了,也该赚点钱到时候自己身上也有点钱。
贾家的事情算是商量好了,另一边易中海在家里趁着易大妈去了做饭的功夫,跑到了墙角里打开一个暗格,看着里面的信封急忙打开看了看,现这里面的钱一分不少,易中海放下了心!还好这个地方隐秘没被现。
同时,易中海也想着要不然先拿这个钱用着,等了工资再补回去。
许家,许大茂听着贾家的议论声,没想到自己无意中的让贾张氏走上了纳鞋底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