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UPU小说网>马谡传原文 > 第四十六章 鹿门求学(第1页)

第四十六章 鹿门求学(第1页)

有钱好办事,马家这几年的实力增加很快,加上“马氏五常”的影响力,在荆州也算是富裕的大家族了。

衡量一个世家的实力,主要还是顶级人才,其次才是钱财,有时候一个顶级人才,就可以撑起一个家族。

钱财是个好东西,但家族如果有太多的钱财,又没有足够的能力保住这些钱财,尤其是在乱世,难免就会被众人觑视,是取祸之道!

好在马家的发展势头喜人,钱来的快用的也快,仅仅是收留了数千流民,就花费了不少的钱财。

马家这几年收留了不少的流民,还是马良的主意,他可不是单纯图那乐善好施的好名声。

马家这几年要钱有钱,要粮有粮。但要保住眼前的一切,尤其是在这种乱世,家族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而且这几年里,马谡表现的可圈可点,不但在学问上没有落下,而且熟读兵书战策,勤练武艺,是名副其实的文武双全,越来越有名将风范。

马谡闲来无事,偶尔也参与家族私兵的训练,马家有了一支武装力量保护,倒也没有因为名声在外而受到别人的觊觎。

马谡这次随着马良出来游学,收获很大,性格也变得沉稳多了,但胸中的计谋却越来越深,连马良都有些看不透感觉。

马谡毕竟只有十四岁,虽然考上了鹿门书院,但还不具备单独游学的资格,所以,他只能跟随兄长马良一起游学。

回家以后,马谡在家还有一段时间的休息,春节过后,他就要到鹿门书院住读学习,就没有这么清闲了。

汉朝建立之初,教育也是承秦制,于诸子百家各立博士,统属于太常,秩比六百石,数量多达数十人。

汉朝初期,朝廷并没有独尊儒术,所崇信的学术,黄老之外,便是申韩法学学说,对于儒家思想并不重视。

到了汉文帝时,因为贾谊的崛起,儒家思想才逐渐兴起。

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形成儒家独大的局面。

其后,武帝又应公孙弘、董仲舒之请,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以受经术,期限为一年。

弟子员的来源,主要选自民间十八岁以上的子弟,此外各郡县低级官吏品学兼优者,也可担任弟子。

弟子毕业后,能通一经以上的可补文学掌故,等第高的可充任郎官,但只限于白身受业者。

因此寒门子弟读书就有了盼头,学习风气良好,学习热情高涨。

地方官吏出身的弟子员,则多派充九卿、列卿或郡太守的属官。

太学在历朝历代慢慢的扩充,汉朝儒学教育的日益发展,带动儒家政治势力的日益膨胀。

东汉光武帝,也于建武五年设学于京师,置博士十四人。太学生不断增加,汉质帝时,太学生已多至三万人。

汉代虽然还没有科举,察举制度是汉代选拨人才的主要方式,可分为两类:

一是诏举,当国家有特殊需要时,下诏命官吏推举人才。

二是孝廉之举,是由郡国按时向中央保荐当地的人才。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制的基本特点。

东汉时,诏举由特举变为岁举,又称茂材之举,已经有些科举的味道了。

选举的标准有四:即德行高超,经明行修,明晓法律和刚毅多略。

每年由光禄勋、御史、司隶校尉及各州剌史等实责官员推举。

推行荐举、察举等方法的结果是,加快了门阀制度的发展,到东汉末年,已经达到了一个极致。

大量士族世家的出现,与外戚、宦官形成东汉时期的三大势力,基本上垄断了国家的政治。

那些寒门士子,基本没有了出头之日,就算是满腹经纶,也难以被举荐为官,只能充当士族官员的幕僚。

加之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民不聊生。

古代社会,底层人民皆期希望于宗教信仰,张角趁此机会利用宗教收纳了大批信徒,发动了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的衰亡。

汉代太学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主要为皇权政治服务,道德教育居于首位。

汉代的学校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汉代的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大类。

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另外还有一些特殊性质的学校。

所谓地方官学,就是郡国学校。当时的地方学校分四级:郡国是学,县、道、邑、侯国是校,乡是庠,聚是序。学、校大约相当于后世的中学教育,庠、序则近似小学。

汉朝后期的私学比官学发达。这是因为寒门士子通过正规的学习途径,已经无法被举荐为官,哪怕是给士族充当幕僚,也要经过名师的提点以后才有可能进入。

有一些经师大儒,自立精舍精卢,开班收徒。私学的教学形式,主要分“及门教学”和“著录弟子”两种情形。

所谓“及门教学”,主要是指学生登门受业,直接听取教师的讲授,诸葛亮、庞统等,在鹿门书院,都属于“及门教学”。

所谓“著录弟子”,主要是指学生在高师门下录其名,而不去登门受业,近似现代流行的学历教育,公孙瓒师从卢植,就属于“著录弟子”之列。

马谡考进鹿门书院,是正经的“及门教学”,是要住在鹿门书院,攻读整整一年的时间,然后才可以回到家里继续攻读。

在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一年以后,虽然鹿门书院的学生要离开书院,主要是因为住处不够,学生还是需要定期过来,交上自己的文章策论,请老师指点,还可以听课和请益。

不足十五岁的少年,父母自然不放心单独出门求学,好在有又兄长马良,常驻襄阳求学,有他的陪同到了书院,并安排好了住宿事宜。

鹿门书院书院分东壁、西园两院,只有精舍三十余间间。厅阁楼堂之间浚池垒山、栽花植木,环境非常优美。

鹿门书院的“及门教学”非常之难,每年招收的学生只有十余名,但“著录弟子”还是不少的。

荆州的一些世家大族的子弟,学问够不上进入鹿门书院的标准,但只要上缴一定费用,就可以成为书院的著录弟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