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青在东北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大家对于种地干农活的强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开始调整自己的强度。
比如薛栗,底气十足的妹纸表示我就喜欢喂猪,我每天就打猪草喂猪,我不缺那点工分,粮食不够没关系,钱来凑。
和她类似情况的还有熊励津,但熊励津的底气并不是金手指,他三不五时的外出一趟,搞点副业,赚点小钱,所以手头宽裕,对于工分不强求。
而且这人鸡贼,也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个身体不好的医院证明,小队长张保国分派活的时候还得考虑不能累着他,为此常常挎着一张脸,对他没什么好气。
至于陈靖涵,他还算努力,不过也常常请假外出,但是村里人自从知道他有玻璃厂的关系之后,就对他非常的宽容,即便人家不干活,路上碰见了也会笑着打招呼。
这批新知青中,剩下的四个人就成了村民口里还算踏实肯干的了。
马燕娜不想要这个评价,她一点也不想踏实能干!
但有什么办法呢?她被新知青的小集体排除在外,老知青又对她阴阳怪气的,如果再败坏了村民的口碑,那在这地方她连喘气的空间都要没有了。
姜鱼和马燕娜因为坚持下地的关系,时常会碰见,但是马燕娜每次看见她都走的飞快,小腿倒腾的能踩出火星子来,也不知道她是不是因为对姜鱼掀翻陈磊的那两下记忆犹新,所以很是忌惮,不敢接近。
傅彪和吴爱青勾肩搭背的跟在姜鱼后头,看着嗖嗖嗖绕过他们走远的马燕娜,哈哈大笑,“这人怎么回事?看见我们跟看见鬼似的。”
吴爱青就想到刚来那天,马燕娜企图碰瓷的操作,摇了下头,“离我们远点也好,不然我怕她再敲诈我们。”
也不是所有人都像姜鱼那么警惕的,那天马燕娜要是先找他帮忙的话,可能那个摔坏东西的锅就栽在他身上了。
傅彪点头,“确实,防人之心不可无。”
今天男女分开干活,姜鱼跟大妈们去挖甜菜,男的则都去修梯田。
姜鱼耳明目聪,不用靠近那些聊八卦的大妈们,自己站在角落里就能把瓜吃上。
大妈们今天的主题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地主家狗崽子。
“池小子出去半个多月了,应该快回来了吧。”
“咋的?你家老汉看久了,想看点好看的小年轻洗洗眼睛?”
“呸!说的好像你家老汉能跟池小子比似的!我就乐意看他!好看!多看几眼就是赚了!”
“我之前在幺儿山上看见隔壁村那个知青了,就那个两条大辫子的,她不会又来找池小子了吧?你们说这丫头怎么想的?好好一个知识青年,非得跟黑五类混到一起去?”
“没准又是一个梁老头,觉得弋家还有财物。”
“要是有钱,池小子能饿成那副鬼模样?瘦的人干似的,干活都没力气,赚的工分就只够换点地瓜,啧啧,想想当年的弋家,一顿饭吃别人一个月的饭钱呢~”
“嘘!别乱说话。”
几个大妈撇嘴,然后开始说大辫子女知青。
“那姑娘可真是稀奇古怪,看着把像是一头扎在池小子身上了,可人家看不上她啊,可人家躲都来不及,她咋一点脸皮也不要。”
“脸皮?要脸皮有什么用?人一看见池小子,眼睛都放光,一看就是陷进去了啊。”
“那人不喜欢她,拒绝过多少次了!再说了,光看脸有什么用?能吃饱还是咋!”
“我看她不是喜欢池小子!她被拒绝了都不难过的,村里那谁,被老韩家文昌拒绝的时候,哭得稀里哗啦的,那才叫伤心!那丫头要么心思重,要么就有所图谋!”
“你这么一说,倒是有点像啊!啧啧,这些知青,真是不好说,干活不行,但脑子确实比咱们灵活!”
姜鱼手下不停,戴着手套把甜菜身上的土甩掉,耳朵竖的高高的,接收各方八卦。
虽然她只是听个热闹,毕竟村里人和名字她完全对不起来,除了接触少的原因之外,更多的是因为她不在意这些外人。
大妈们说完那个大辫子女知青心机重之后,又说回那个弋什么池,弋家人,池小子,所以名字应该是弋什么池。
“上次说到梁家的盯着池小子的茅草屋,最近咋样?”
“梁树根真是疯魔了,眼窝子恁浅,见不得别人好是吧!人弋家老少死的死,病的病,还能动弹的就两人了,一个还在农场改造,池小子人都瘦的得浮肿病了,哪里像是有钱的样子!”
“老梁家上梁不正下梁歪啊,别提了,以后都远着他们家的,别不小心招惹了神经病。”
梁树根?姜鱼默默记下这个名字,这人可能有眼红病,仇富。
一上午的忙碌很快过去,薛栗背着装猪草的背篓过来找姜鱼一起下工。
姜鱼提着装了甜菜的背篓,交到大队部,登记工分。
“天气越来越热了。”薛栗摘下自己的大檐草帽,扇了两下。
姜鱼之前用温度计测试过室外的温度,大概34度,其实还算凉爽的,毕竟南方目前已经进入38-4o的高温天气了。
“中午回去把消暑茶煮了,下午出工的时候带上解渴。”姜鱼之前准备的野菊花这些草药都已经晒干了,吴爱青还弄了点炒米,到时候消暑茶里面加一点炒米,味道应该不错。
薛栗靠近姜鱼,小声的问她,“姜鱼,你会做风扇吗?”
姜鱼先点头,后面又摇了摇头,“咱们这里没通电,如果用电池的话,电风扇耗电厉害,不适合。”
“哎~建设大队的条件也不错啊,怎么还不通电啊!”薛栗垂头丧气的嘟囔,“通电的话,还可以装电话机,村里的广播也可以换个频道,放点好听的歌。。。。。。”
最主要的是,通了电,家里晚上就可以开灯了,不用摸黑磕碰,村民们生活起居也方便。
“但是即便村里通了电,也不是家家户户都会拉电线的。电费也不便宜。”姜鱼觉得电对于村民而言,真的不是必需品。
只是薛栗习惯了后世的灯火通明,到这个用电都得不方便的年代来,肯定不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