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而且十分贴合陛下登基以来的功绩。”
“无论是内忧,还是外患,都从未让陛下有一丝—毫的妥协。”
这些大儒们激动地感叹着。
圣上这哪里是写竹啊,这明明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啊。
“此诗定能千古流传,我不及也。”
三元及第,当世大儒,大明辅商辂感叹道。
同时,看向朱祁钰的眼神,满是震惊和敬意。
朱祁钰这个文抄公,一《咏竹》令在场群臣震惊不已。
谁也没想到,大明的皇帝竟能作出了千古流传的诗词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只此一句诗词,就能流芳百世了。在场的众大儒,心情可谓是复杂至极。
他们彼此间,相互吹捧,这些时日又时常吟诗作赋,可谁也没能作出传世之作。
最多只是被人称为不错,自娱自乐而已。
但他们不看好的皇帝,却是直接作出了这样的诗词。
这让他们既震惊,又羡慕的很。
可以预料,当诗集一出,他们那些所谓的诗词,在此衬托下,必黯然失色。
开始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皇帝作出的诗,应该与打油诗差不了多少。
最多,也就秀才一级的水平。
可谁知,皇帝一诗词,震惊满场。可以预料,接下来定会传遍整个天下。
众臣看向朱祁钰的目光,不约而同,都多出了两份自内心的敬意。
不是因为他是皇帝,而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的才气。
曾经官员们称颂一个皇帝,一向都是什么“文治武功”之类的言语。
可真正能做到的,古今又有几个帝王呢?而今,大明却是出来一个。
但众人都是当世大儒,要说心中没一点的挫折感,那是骗人的。
所以,就算是当朝辅商辂,神色中都夹杂着一丝的怅然若失。
这么多的名儒,个个自诩才华横溢,但在诗词上,却被皇帝给比了下去。
这种挫折感,可想而知。
“想不到陛下竟是诗词大家,臣等真是有眼无珠啊。”
“是啊,自古以来的皇帝,又有几个能以诗词流芳百世?”
“今日,臣等总算是开了眼界了。”
群臣议论纷纷,赞颂的同时,语气中还夹杂着少许的不服。
这就是士人。
哪怕是皇帝,他们也是不服的。只是不敢太过明显的表露出来而已。
“陛下既然在诗词方面,卓有天赋,不如我等再赋词一如何?”
这时,礼部的一个侍郎提议道。群臣听了皆是眼睛一亮。
是的,刚才在诗方面失了面子,那就在词道找回脸面。
所以,这个礼部侍郎的提议,立即赢得了群臣的赞同。
“陛下,以及诸位同僚,我提议就以秋为题,作词一。”
“好主意,赞同。”
“陛下既然在诗词一道卓有天赋,相信还能再作出一能流芳百世的佳作。”
“是的,相信陛下定不会让臣等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