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UPU小说网>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物 > 第25章 老友纷纷故去曹操为了选嗣还在孤独而倔强地活着(第3页)

第25章 老友纷纷故去曹操为了选嗣还在孤独而倔强地活着(第3页)

曹操还真一度想让曹植上位。

时间回到建安一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

曹操东征孙权,留曹植留守邺城。

邺城是曹操的老巢,曹操魏国的都城,曹操一班人马办公地点。曹操祭祀天地和祭祀祖宗的宗庙都在邺城。

一般而言,君王出征,留守的人选是大有讲究的。一般都是君王的继承人,当然就是太子。

而且曹操出征之时给曹植说了这样一段话:

吾昔为

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乎?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二十三岁的时候就当了顿邱令。回想起当初的所作所为,我可是无愧于心啊。你现在也二十三岁了,要好好学习,天天进步啊!

字里行间,不仅仅有慈父的殷殷嘱托,更有作为领导对下级的期望。

曹操期望曹植什么?

期望曹植像他一样。

这不就是想曹植成为他的接班人吗?

但是我们反观曹植自己,他仿佛对于称王称帝兴趣不大。

他更想成为一个忠臣,或者一个圣人,辅佐君王,教化百姓。

曹植在《三良诗》里说:

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

这在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看,曹植不适合当曹操的接班人。

在曹植内心深处,他甚至同情风雨飘摇,名存实亡的汉帝国。后来曹丕篡汉,建立魏,汉朝在名义上也不存在了,曹植听说后大哭一场。这也许可以看出曹植的政治倾向。

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由魏公进爵魏王。

这时候,一方面曹操的地位上升,接班人变得更重要;另一方面,曹操年纪也大了,时间上,选接班人也不能再拖延了。

这时候,接班人候选人还是两个:曹丕和曹植。

这个时候,朝野的主要人物都开始站队。

一朝天子一朝臣,都想在股票上市之前拿到一点原始股。

曹丕身边有两个谋士,一个贾诩,一个吴质。

贾诩,大名鼎鼎,后世有人说他超诸葛,超荀彧等,把他说成三国第一聪明人。

在昔圭看来,他就是聪明人。说难听点,贾诩的确智商奇高,但是用现在的话说,只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远不能和诸葛亮,荀彧这些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相提并论。

吴质,在当时的名声也不咋地。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攀附权贵的小人。

甚至在吴质死后,被谥为丑侯。

贾诩和吴质这类人,不是道德标杆,没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这类人,社会名声一般,历史评价也好不到哪里去。

但是,历史上,成事者,大多数是这样的人。

因为他们没有道德羁绊,他们为人做事更加功利,甚至不择手段。

再看曹植身边站了哪些人。

这时候选曹植这边的主要有三个人。

第一个就是杨修。

杨修的名声很好,家世也好得不得了。这人也绝顶聪明,缺点就是锋芒太露,喜欢炫耀自己的聪明。曹操就非常反感他这一点。

杨修的故事太多,大家也耳熟得很。

不说也罢。

第二第三是两兄弟,丁仪,丁廙。丁家与曹操渊源颇深。曹操的正室丁氏,就是丁仪的姑姑。曹操征张绣时死了曹昂,丁氏终日啼哭。曹操将丁氏送回娘家,本意是吓唬她一下,哪知丁氏刚烈,曹操亲自上门都没能接回。曹操心中有愧,劝丁氏改嫁,但丁家人不敢。

丁仪兄弟的父亲丁冲,是曹操年轻时的好友,曹操迁都许昌很大程度上是他的主意。迁都许昌后,丁冲做司隶校尉,位高权重。

丁仪还差点娶了曹操的女儿。

丁仪的弟弟丁廙博学多才,深得曹操喜爱。丁廙对曹操说:“临淄侯,仁爱孝顺,近乎贤人,又博学多识,文章绝伦,天下贤人君子都愿与之交往,这是永享太平的好兆头啊!”这是在力荐曹操立曹植为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