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是普通的各业工匠、百姓。这是人数最多的群体,他们中的半数却是沦为炮灰。不是被大西国蛊惑起义,便被朝廷强征为兵,最终死在战乱当中。
有那精明果断些的,便出海逃亡。因三省临海,许多人便想尽办法乘船出海求活。
有些人逃到了南洋,有些人逃到了小琉球。然而,还没等这些人安顿下来,竟现宣福镇的商船遍布南洋诸岛!
那还有什么好说,早就听说北地宣福镇的大名,江南诸省苦于路途太远,中间又被大西、朝廷两方势力阻断,否则这些百姓匠人早便投奔过去了。
他们可没有那些乡绅、富商的能力千里迢迢过去。但既然出海后遇到宣福镇的商船,这就要紧紧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了。
南洋诸岛太过蛮荒,他们又人生地不熟的,甚至听说很多土着部落还吃人!
众人推举主事人,向商船恳求,带他们去荆翼的治下为民。想不到居然出奇的顺利,有些船长甚至放弃了生意,将船上的南洋特产卸下,只为多载些人回去。
并且他们还承诺船只回去之后,还会再来运人。
数年间江南诸省百姓,甚至朝廷控制下的沿海两省百姓,大西国控制下的西南两省百姓,居然流出百万户人口!
直到这时,大西国与朝廷才觉了不妥。治下人口流失如此严重,对各自的统治都是不小的打击。
经过统计,朝廷这边现,七年前治下人口有七百万户,如今只剩下了四百万户。
而大西国不如朝廷官僚体系严谨,但查询各地原有黄册与现有登记对比,从七年前的八百万户降到了不到四百万户,折损过半!
怪不得越打越穷,敢情百姓都没了一半,自然收不上来多少税赋。
双方高层惊愕之余,又是不约而同的和谈,停止战争,赶紧恢复各自治下的民生。
也正是在这时,大西国主经过调查才现,治下减少的四百万户,除了百万户是死于战乱,百万户逃散山林,另有两百万户竟然被偷偷迁入荆翼治下!
而背后操作此事的人,经过查实正是大西国师王自然!
大西国主那个恨呐,这就是在断大西的根基嘛。
不久之后国师意外身亡。紧接着便有乘香教堂主逃出大西国后,通告天下,王自然是被国主派人暗杀。
经此一事,大西国内乱大起。乘香教可不光掌控过半的政务,士卒中的低级武官信奉教主王自然的极为普遍。
地方造反、士卒哗变、边兵叛逃等事层出不穷。
然而,还不等焦头烂额的大西国主王凤下狠手镇压,他本人竟然也被暗杀。一时间群龙无,上下更为混乱。
终究大西元老宿将李闯等人出面收拾乱局,拥立王凤长子王国为主。
暂时安定了中枢,李闯等数名老将各统本部外出镇压四方。结果他们才离开西都没一个月,新国主王国竟被亲弟弟王党弑杀。
王国之子时年九岁的王明,在亲卫的保护下,趁乱逃出都城。
王明还小自然没什么主意,他的亲卫却有不少曾是李闯麾下,众人便带他投奔领军在外的李闯。
王明逃到军中,李闯才知道西都之变,盛怒之下也顾不得再镇压地方,转而号召诸将打回都城。
王党能动叛乱,自然也不是泥捏的,他是得到了几个手握兵权的叔叔支持才敢杀兄篡位。
要说这事也怪王国。
大西国除了乘香教的势力之外,王凤这方势力是有两大派系。一是王家兄弟族亲组成的宗亲派,二是收编各路义军领的元老派。
王凤为了平衡,明里暗里打压元老派,将更多兵权给了兄弟、宗亲。
然而,并不是每个宗亲派都有军事能力,随着败绩越来越多,积累的不满声音也越来越多。
这其中便有儿子王国。
在他看来既然要化家为国,就不能任人唯亲。明明李闯等将更有能力,为何只让他们戍守关隘,靖绥地方?
只不过王凤脾气暴戾,在他生前王国并不敢进言。
直到王凤被刺,王国在李闯等元老派支持下上位后,自然要投桃报李,善待他们。
因为王凤被刺之时,宗亲派大多领兵在外,王国继承国主之事并没遇到太大阻力。
王国一边派出李闯等人镇压地方,一边安排亲兄弟王党执掌西都军权。他做梦也没料到,正是此举断送了自己的卿卿性命。
王党早就惦记他的位子,虽然少年之时一家人同生共死的造反,兄弟感情极好。但立国之后,王党看着整日被上下簇拥的兄长,早就生了嫉妒之心。
正好几位领兵在外的叔叔们也不满王国,王党便与他们联络,承诺他当上国主,将全部军权平分给几个叔叔。
手中掌控都城卫戍部队,外围又有宗亲响应,王党趁着李闯等人离京起事,除杀了王国,更是血洗数万忠于他的亲信,以及李闯等诸将家眷。
李闯得报换上血亲,誓杀王党等弑主叛军。王党几个叔叔则日夜兼程带兵回援,双方在西都外围大战月余,终究李闯占据了上风。
之所以如此,却与乘香教众的支持分不开。虽然高层随着王自然身亡被清理,但大量底层军官哪能尽数查出?
终于在双方决战之时,这些隐藏起来的教众战场反水,联合李闯的队伍杀败宗亲派。
双方损失颇重,杀得红眼之下,攻破都城之时竟将王凤族灭,仅余王明这个九岁幼儿。
一不做,二不休,当下诸将干脆拥立李闯为国主,将王明也处死。
经此大劫,大西国元气大伤,新国主李闯哪还有精力征战,只得休养生息,全力打理五省内政。
幸运的是,朝廷此时也不太平。
新皇早些年改年号为重振,企盼重整天下,再振祖业。奈何文臣集团抱成团,一直与皇权相争。
重振皇帝酷爱儒学,本来是极其亲近文人士大夫,摒弃厂卫集团便是他献出的投名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