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嘉华笑着鼓励他“加油哦我们的国家百废待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建设,去展。知识改变命运,未来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靠你们啦”
“嗯,为了以后让咱们农场用上收割机,家家户户有电话和电视,我会好好学习的”
“呵,别光喊口号,希望你在学校待两天之后,还能这么有信心吧”
青河村的耕读小学,设在一座改良的土地庙里。
教室只有两间,八岁以下的是低年级,八岁以上的是高年级,大部分孩子念到高年级,就彻底回家务农了。
学校每天安排两个老师,由大院的十几个知青轮班教学。
今天值班的老师是蔡小菊,一个知书达理的姑娘。
“校同志,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你愿意送孩子上学,真是太好了。”
她热情地介绍,“这里每天上两门课。上午十点开始,下午四点结束,中午休息两个小时。午饭可以自备干粮,也可以去农场的食堂吃,但要花粮票。”
“娘,我有高粱馍馍。”校大宝晃晃背篓。
“吃冷饭可不行。”
校嘉华拿走背篓,只把装有笔和本的布袋扔给他。“里面有粮票,中午去食堂解决。”
她又对蔡小菊说“蔡老师,孩子就辛苦你们照顾了。”
蔡知青挺直肩膀“为人民服务”
校嘉华独自离开学校,并没有急着回家,而是走到竹林里,她需要一把上好的鱼竿。
鱼线是供销社买来的棉线,鱼钩是被烧弯打磨的绣花针。她试了好几次,一把看上去勉强还行的鱼竿,终于做好了。
校嘉华沿着青河走,找到一片蒲草和芦苇较多的地方,老僧坐定。
不得不说,钓鱼,这个上辈子唯一的休闲爱好,给了她极大的帮助。
曾经,校嘉华喜欢一个人去海岛钓鱼,是为了暂时性逃开纷扰,一个人静静地想事情,让自己保持理性和沉淀。
而现在,校嘉华重新拿起鱼竿是为了让自家崽有肉吃。
高粱馍馍做成的鱼饵不太理想,校嘉华等了半天,鱼钩一动不动。
她只好忍着心理不适,在河边挖蚯蚓,换掉鱼饵。
老道的钓鱼经验,让她很快钓上来两条草鱼,每条都有两斤重。
这运气,简直欧皇附体了。
家里没有存储条件,校嘉华见好就收,早早收工,打算明日再战。
来到邻居家,小石头正和丫丫扯着一根橡皮筋,玩得不亦乐乎。
“宝贝儿,看看这是什么”校嘉华亮出战利品。
“鱼,鱼”
两个宝宝激动坏了,他们显然也知道鱼肉的鲜美。
“琴婶,送给你们。”校嘉华大方地分出一条。
王桂琴连忙拒绝“这怎么能行,太贵重了,这得多少钱才能买到”
“没花钱,我自己钓的”校嘉华向她展示背上的鱼竿。
“笑笑,你可真厉害,以前多少人下河钓鱼,几乎没人能成功钓上来”
校嘉华也不好解释,钓不同品种的鱼,和鱼钩的形状、好坏有莫大的关系。
她只能将此归结为运气。
“琴婶,鱼钓得多,我家吃不完,您不收就浪费了。而且,这鱼虽然新鲜,我也不知道怎么料理,您可得教教我”
两个孩子早已垂涎三尺,王桂琴也不再推脱,“我先教你做清蒸鱼,回头再钓了,你就做成鱼干,可以放很久。”
“琴婶,谢谢您。”
下午,校嘉华拎着一整条清蒸鱼回屋里,去掉骨头剔出肉,细心地喂给小石头吃。
“我们吃一半,剩下的留给哥哥好不好”
“好哒,哥哥,上学,辛苦”和丫丫待了一上午,小石头的语言能力简直突飞猛进。
傍晚,校大宝终于放学了。
他走进院子,步伐却有些沉重,连满院的鱼肉香,都没有注意到。
“怎么了”校嘉华奇怪地问。
“娘,我不想上学了”
校大宝哭丧着脸,“数学,还有拼音,也太难了”请牢记收藏,&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