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康出的题目五花八门,诸如什么如何利用蒸汽做动力,如何制取电,甚至还阐明电就是闪电的电。
以及冶炼行业里,如何控制碳含量,以及如何冶炼合金以提高金属的强度。
还有关于天文类、地理、生物学类等等,总体出题水准并不高于后世的高考,张世康甚至还对某些概念做了解释。
然而大部分的问题,一如此前张世康问人类如何上天一样抽象。
看着一众考生眉头紧锁的样子,张世康其实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出题沾沾自喜。
这两年时间,他真切的感受到想推动一个庞大国家整体技术进步的难度。
即使他知道两次工业革命,以及某些明对工业科技进步很重要,比如蒸汽动力和电力的使用,再比如化学、物理学、数学等等。
但各学科大体上的进步都是相辅相成的,缺了一个学科的支撑,其他学科就没办法跟进。
就比如张世康一度觉得,化学很重要,通过简单的提取和一系列的反应,可以制取白磷、硝化甘油,这些玩意儿如果现在问世,还有建虏和欧罗巴人什么事儿。
但问题是张世康只知道这些名字,却并不知道如何制取。
他也知道对于化学的展而言,烧杯,也就是优质的玻璃制品很重要,玻璃与大不多化学元素都不生反应,是很好的化学器具。
所以他很早就让宋应星去研究,如今制造总局的玻璃工坊已经小有成就,不仅实现了量产,工艺水准也达到了制作化学器具的要求。
但问题来了,张世康对于化学的记忆,基本只停留在高中时学的那两年,倒是有几个化学公式他还能记得。
诸如碳酸钙跟稀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钙之类,别说张世康只会死记硬背,这些玩意儿说给制造总局的人,基本也都是大眼瞪小眼。
想利用蒸汽动力,需要其他各类学科的支撑,电力就更难了。
此前,张世康为此苦恼了许久,本想着群策群智之下,应该会好很多。
但实际上来看,效果其实并不大,那些概念对于古人来说,还是太过前卫,说是天方夜谭也不为过。
不少考生甚至认为张世康是在胡乱出题,出的题目离谱至极毫无逻辑。
这让张世康萌生了自己着一本书的想法,他或许对各学科都是一知半解,但却知道不少问题的终极答案。
张世康认为,即使是通过科举可以笼络一部分人才,但终究还是太少了。
他知道的那些答案,逆推的过程,需要更多的人才去参与,并且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给大明的科技技能点加。
整个殿试过程乏善可陈,殿试结束后的阅卷,也比会试简单很多,仅仅两三天的功夫,此番春闱的名次便已经排好。
老大不出预料的获得了此番理工科科举的状元,而那刑姓小子也最终摘得探花的名头。
当崇祯皇帝问及各科一甲进士时,不论是理工科还是农科,一甲进士都不约而同的选择加入制造总局。
这让张世康十分的欣慰,果然最一流的人才,最在意的往往是科研环境。
不过对于改制科举的第一次尝试,整个过程中张世康也现了不少问题。
科举给天下万民提供了一条通向上层阶级的桥梁,无疑对于社会稳定和展,是起到很重要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