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信心满满、斗志昂扬的百姓们,费师爷给他们再次吃了一颗定心丸。
“张大人说了,届时一等粮按一贯收,二等粮按八百文收,三等粮也有六百文,到时候你们能赚多少,就看自己的本事了。”
此话一出,有很多人就在算账了。
“老刘头,这下你家可要财了,谁不知道你是种地的好手,昨天你们家又扩了十几亩地,这一下子不得赚他个几十贯?”
“嘿嘿,老牛,你不也一样?你家儿子多,硬生生的开垦了二十多亩地。”
“地是多了,可我儿子多啊,到时候怕不够分哟。”
老牛嘴巴上是这么说的,可是脸上却笑开了花。
这帮世代务农的百姓,以往全年的收入不过三十贯左右,还要扣掉一些税钱,到手的不过一半。
自留的粮食也仅仅够全家人吃几个月,剩下的时日还是要用钱去购买粮食。
可以说这一次的政策,足以让这些百姓翻个身,所以他们岂有偷懒的道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并州城内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甚至比之前更好了一些。
郦娘子与张瑞的商品房即将完工,张启的钱庄也就顺理成章的开业了。
商铺一条街只是完成了一半,可八成以上的铺子已经被各地的商户提前预定。
有十几家店铺已经准备开业了。
最可喜的是那些农田,经过大家的努力,所有农田也是满满当当的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并州的展,让其他州城的百姓羡慕不已,他们纷纷要求自己的州城也能有相应的政策。
但是这大宋只有一个张启,不是说所有的州城官员都有这样的势力和魄力。
也正是因为如此,并州周边的数个州城官员压力过大,逼得实在没有办法,纷纷上奏朝廷,请求朝廷解决。
可朝廷一句话就给他们噎死了,朝廷允许他们模仿并州的模式,但费用必须自理。
这些州官哪有此等实力,他们的年俸不过两三百贯,只能干瞪眼。
几个月之后,并州所有建筑全部完工。
得益于张启的钱庄,百姓们仅仅支付了少额的现钱,并且以极低的利润,住进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商品房。
安居才能乐业,住的问题解决了,为了偿还借贷,百姓们开始寻求赚钱之道。
并州的商贾比原先多了三四倍,正是需要大量人手的时候,一部分人的工作问题也解决了。
剩下的一些百姓,有手艺的就重操旧业,也能赚得一些养家的钱。
要说最幸福的还是并州的孩童们,只要是能张嘴说话的,张启全部安排进了书院。
当地百姓为了报答张启之恩,他们给书院取了一个名字:“启明书院。”
寓意启蒙明智,张启闻言,愧不敢受,直言自己只是做了一些该做的事情。
可当地老百姓却执意如此,并连夜凑钱做了一大块匾额,悬于书院门头。
不仅如此,张启还被推举为启明书院的任院长。